dahuangfuzitang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组成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方剂学》: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①《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②《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以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③《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④《金匮要略心典》。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取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⑤《金匮要略论注》。偏痛为实邪,况脉紧弦,虽发热,其内则寒。正《内经》所谓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附子、细辛与大黄合用,并行而不悖,此即《伤寒论》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 ⑥《金匮发微》。方中附子、细辛,以祛寒而降逆,行水而止痛,更得大黄以利之,则寒之凝瘀者破,而胁下水道通矣。 ⑦《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此方温下,开后人无限法门,变承气之例,不用朴枳而用细辛。盖降破之力,细辛不如朴枳,而宣通之力,则朴枳不如细辛也。上条生地大黄汤,是泻中兼益肾家之真阴;此方是泻中兼启肾家之真阳。

大黄附子汤主治

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沟疝等见上述证候者。①《金匮》。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②《张氏医通》。色疽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③《金匮要略今释》引《类聚方广义》。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水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大黄附子汤用量用法

水煎服。

其他

①腹痛《古方便览》。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每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②梅尼埃综合征《浙江中医杂志》(1985,8:35)。齐某,女,40岁。素患梅尼埃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胳下7厘米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软,舌淡,苔白厚黏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克,大黄10克,细辛、人参各6克,2剂。药后轻泻1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2剂,诸症悉除。 ③急性胆囊炎《天津中医》(1994,5:17)。用本方:生大黄10克,制附子15克,细辛2克,寒战者加重附子、细辛用量;黄疸者加茵陈;气滞者加枳实、郁金;呕吐者加制半夏、陈皮、吴茱萸、黄连;胀甚者加六神曲、炙鸡内金;另可随证加入川楝子、延胡索、金钱草、蒲公英、虎杖、柴胡等,治疗急性胆囊炎25例。结果:痊愈16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2%。治疗最短3天,最长7天。 ④下肢静脉曲张疼痛《河南中医》(1998,6:342)。以大黄60克,附子60克,细辛30克,加水至500毫升,武火煎至300毫升,将2条干净毛巾浸入药液中,取出后迅速热敷于双侧患肢上。毛巾凉后再浸入药液中加热,缠绕在患肢上,反复3~5次。此法每晚睡前应用,治疗后将双脚垫高入睡,7日为1个疗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疼痛56例。结果:疼痛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1年以上未复发,为临床治愈,共43例;疼痛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1年内复发者,为好转,共8例;治疗时疼痛消失,停药后疼痛又作,为有效,共3例;用药热敷后,疼痛未能缓解,为无效,共2例。 ⑤慢性肾功能不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应用大黄附子汤(生大黄12克,制附子10克,北细辛3克)随症加减,以温阳散寒,泻结行滞,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46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2.6%。

大黄附子汤方源

《金匮》卷上。

相关方剂

大黄附子汤

温经散寒,通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