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燥,揩齿益齿。


《药性赋》:味辛、甘,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制火邪,清肺气,仲景有白虎之名;除胃热,夺其食,易老云大寒之剂。不可轻用。


《本草纲目》:东垣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古今灵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也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外台秘》:治骨蒸劳热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名医录》: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胃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著及气、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匡者之瞀瞀也,石膏后与焉!杨士瀛云:石膏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又《钱乙传》云:宗室子病呕泄,医用温药加喘。乙曰:病本中热,柰仲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宜与石膏汤。众人皆不信。后二日果来召。乙曰:乃用石汤也。竟如言而愈。昔人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异尔。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寒。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阴中阳也。无毒。以鸡子为使,入肺胃三焦。辛能出汗,解肌上行而理头痛;甘则缓脾,益气生津以上渴消。故风邪伤阳,寒邪伤阴,总解肌表可愈;任胃热多食,胃热不食,惟泻胃火能愈。仲景加白虎名,身以前胃之经,胸者肺之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石膏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易老云大寒剂。胃弱食不下者忌服,血虚身发热者禁尝。比象白虎证,误服白虎汤者死,不可轻忽。单研末和醋为丸,治食积痰火殊验。胃脘痛甚,吞服立瘥。


《景岳全书》:味甘辛,气大寒。气味俱薄,体重能沉,气轻能升,阴中有阳。欲其缓者煅用,欲其速者生用。用此者,用其寒散清肃,善祛肺胃三焦之火,而尤为阳明经之要药。辛能出汗解肌,最逐温暑热证而除头痛;甘能缓脾清气,极能生津止渴而却热烦。邪火盛者不食,胃火盛者多食,皆其所长。阳明实热牙疼,太阴火盛痰喘,及阳狂热结热毒,发斑发黄,火载血上,大吐大呕,大便热秘等证,皆当速用。胃虚弱者忌服,阴虚热者禁尝,若误用之,则败阳作泻,必反害人。


《本草备要》:体重泻火,气轻解肌。甘辛而淡,体重而降,足阳明经胃。大寒之药。色白入肺,兼入三焦。诸经气分之药。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治伤寒郁结无汗,阳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肌肉壮热,经云:阴盛生外热。小便赤浊,大渴引饮,中暑自汗,能发汗,又能止自汗。舌焦,胎厚无津。牙痛。阳明经热,为末擦牙固齿。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色赤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轻。率由胃热,然亦有阴阳二证,阳证宜用石膏。又有内伤阴证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具胃气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死生反掌,医者宜审。但用之鲜少,则难见功。白虎汤以之为君,或自一两加至四两,竹叶、麦冬、知母、粳米亦加四倍。甚者加芩、连、柏,名三黄石膏汤。虚者加人参,名人参白虚汤。然能寒胃,胃弱血虚及病邪未入阳明者禁用。成无已解大青龙汤曰:风,阳邪伤卫;寒,阴邪伤营。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俱和,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质重气轻,又成氏以桂、麻为轻剂,石膏为重剂也。东垣曰:石膏足阳明药,仲景用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也。按阳明主肌肉,故身热;脉交额中,故目痛;脉起于鼻,循鼻外,金燥,故鼻干;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得卧。然亦有阴虚发热,及脾胃虚劳,伤寒阴盛格阳、内寒外热、类白虎汤证,误投之不可救也。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证,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寒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苔之浅深,苔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然亦有舌黑属寒者,舌元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温之,误投寒剂即死矣。若入煎剂,须先煮数十沸。鸡子为使,忌巴豆、铁。


《本草崇原》:石膏质坚色白,气辛味淡,纹理如肌腠,坚白若精金,禀阳明金土之精,而为阳明胃府之凉剂,宣剂也。中风寒热者,风乃阳邪,感阳邪而为寒为热也。金能制风,故主治中风之寒热。心下逆气惊喘者,阳明胃络上通于心,逆则不能上通,致有惊喘之象矣。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口干舌焦,燥之极也。不能息,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上也。腹中坚痛,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下也。石膏质重性寒,清肃阳明之热气,故皆治之。禀金气则有肃杀之能,故除邪鬼。生产乳汁,乃阳明胃府所生。刀伤金疮,乃阳明肌肉所主。石膏清阳明而和中胃,故皆治之。《灵枢经》云:两阳合明,是为阳明。又云:雨火并合,故为阳明,是阳明上有燥热之主气,复有前后之火热,故伤寒有白虎汤,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资胃腑之津,以清阳明之热。又,阳明主合而居中土,故伤寒有越脾汤。石膏配麻黄,发越在内之邪,从中土以出肌表,盖石膏质重则能入里,味辛则能发散,性寒则能清热。其为阳明之宣剂、凉剂者,如此。


《神农本草经读》:风为阳邪,在太阳则恶寒发热,然必审其无汗而喘者,可与麻桂并用;在阳明发热而微恶寒,然必审其口干舌焦,大渴而自汗者,可与知母同用。曰心下气逆,即《伤寒论》气逆欲呕之互词;曰不能息,即《伤寒论》虚羸少气之互词,然必审其为解后里气虚而内热者,可与人参半夏竹味麦冬甘草粳米同用。腹中坚痛,阳明燥甚而生,将至于胃实不大便之症;邪鬼者,阳明邪实,妄言妄见,或无故而心惊,若邪鬼附之,石膏清阳明之热,可以统治之。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石膏能润阳明之燥,故能通乳。阳明主肌肉,石膏外糁,又能愈金疮之溃烂也。但石品见火则成石灰,令人畏寒而煅用,则大失其本来之性矣。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