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胞宫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寒凝胞宫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寒邪凝滞胞宫,以小腹冷痛,或痛经,喜温,或月经后期、色紫暗,或带下清稀色白,苔白,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衣不下、产后腹痛、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尽、带下、阴冷、不孕疾病中。西医学痛经、闭经、胎盘滞留、子宫肌瘤、不孕症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病因
胞宫空虚,复由摄生不慎,或当风取凉,或恣食生冷,或冒雨涉水,寒邪趁虚而入,血为寒凝所致。
临床表现
小腹冷痛,喜温,月经过少或闭经,或痛经,或月经后期,经色紫黯,或带下清稀,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症情分析
经行或产后血室正开,寒邪侵袭,或内伤生冷,阴寒内生,血为寒凝,阻滞胞宫,阳气温煦司职,故小腹冷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喜温;阴寒偏盛,凝滞胞宫,经脉稽迟,阳气推动司职,气血不行,故见月经过少,月经后期或闭经;寒性收引,血脉挛急,故见痛经,带下清稀;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皆为寒邪内袭之象。
常用中药
肉桂、桂枝、干姜、吴茱萸、艾叶、炮姜、小茴香、当归、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乌药、桃仁等。
针灸疗法
1、针刺
(1)取穴气海、归来、血海、次郁、三阴交、肾俞等,平补平泻,针后加灸。在月经来潮前7-10天开始,隔日1次,直至经净。适用于寒凝血之痛经。
(2)取穴子官(双侧),针刺0.8-1.0寸深;曲骨、横骨,直刺0.6-0.8寸深,平补平泻,留针10-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用于子宫肌瘤。
2、推拿
以关元穴为中心,揉压10分钟;双侧三阴交5分钟;点压地机、丰隆各5分钟;擦骶部50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痛经、不孕。
常见病
1、痛经
多因经行之际,当风取凉,过食生冷,或涉水感寒,寒邪乘虚侵袭胞宫而成。血为寒凝,经脉运行不畅每致经量突然减少或骤止,同时必伴小腹发凉,疼痛剧烈,经色紫暗有块,形寒肢冷,脉沉紧等症,故其首发病以痛经居多。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2、月经后期或月经过少
若寒邪未能及时祛除,留滞胞宫,则易导致月经错后或虽亦如期而至,但经量明显减少,行而不爽,遂成月经后期或月经过少之疾。临床现则见经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绞痛,面色青白,畏寒肢冷。治宜温经散寒行滞,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
3、闭经
多表现为经来骤止,继发月经数月不行,或由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发展而成。治宜温经散寒、暖宫活血以通经,方用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胎衣不下
临床表现常见胎儿娩出之后,胎衣良久不出,治宜温经散寒、活血行瘀,方选黑神散(《和剂局方》)。
5、产后腹痛、恶露不下
其临床表现为小腹冷痛,恶露当下不下,或虽下甚少,血色紫暗,小腹部可扪及硬块,疼痛拒按,脉沉紧或沉弦,治宜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方用香桂丸(《医略六书》)、生化(《傅青主女科》)。
6、产后恶露不尽
临床表现为恶露淋漓不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等。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合失笑散(《和剂局方》)。
7、带下病中,
症见带盛色白,质清稀如水,脐下冷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多因风冷人于胞宫、胞脉所致。疏风散寒、温胞止带,方用桂枝四物汤(《医宗金鉴》)。
阴冷
症见阴户寒冷,甚则髀冷痛,苔薄白,脉沉紧。治以温经散寒,方用陈自明治阴冷方(《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8、不孕
亦常是以上诸病的继发病。治宜温经散寒,暖宫助孕,方用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预防调护
患者饮食忌寒凉生冷,以温热食品为宜。
转归预后
本证缘于经行产后血室正开,寒邪侵袭;或内伤生冷,阴寒内生,血为寒凝,阻滞宫所致。大多诱因明显,发病突然,以寒瘀不通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实证。日久寒伤阳气,可形成实中有虚或转化为胞宫虚寒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