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经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阳明经证,中医病证名。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春温,暑温,温疟,冬温等疾病中。
病因
因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所致。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
症情分析
邪入阳明,化热化燥,充斥阳明经,弥漫全身,故身大热;邪热炽盛,迫津外泄,故大汗出;热盛伤津,且汗出夏伤津液,故口大渴引饮,邪热上扰,心神不安,则见心烦躁乱;气血涌盛于面,故面赤。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似喘。脉洪大有力,苔黄燥为阳明里热炽盛之象。
常用中药
常见病
1、春温
见但热不恶寒,烦渴加重,病发于立春后夏至前为特点,此乃伏气内发,失于清洁所致。治宜辛凉泄热,甘寒救津。方用新加白虎汤。
2、暑温
见身热,汗出,口渴不多饮,身倦体痛,舌苔白腻,脉多濡数。治宜辛凉清热,苦温燥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
3、温疟
见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头痛如破,骨节烦疼,心烦出汗,时时作呕,无苔少津,脉多弦。其寒热休作,发病定时为特点。治宜清热保津,佐以解肌透邪。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4、冬温
见口渴,烦热,自汗,脉洪大,并有咳嗽,胁疼为特点。素体胃阴不足的邪偏重于胃,临证以烦热,脉洪而咳为主,治宜辛凉清气,佐以宣肺。白虎汤加减。若素体肺阴不足的邪偏重于肺,临证以发热,口渴,咳嗽胁疼,甚则呃逆为主。治宜辛凉清肺,佐以清胃。方用桑菊饮加减。
预防调护
1、注意生活起居的调护,防止外邪入侵。
2、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3、注意饮食清淡,有营养,易消化,不宜过食辛辣之品。
4、服用药物时不宜过度使用发汗剂和攻下剂,生病期间多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