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饮内停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水饮内停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水饮停聚体内,以眩晕、胸脘痞闷、呕吐清水和涎液,苔滑,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多为阴盛阳微,本虚标实的病证。饮为阴邪,遇寒则凝,秋冬气候寒冷,每易触发。且好发于素体阳虚,及饮水过多,或饮酒无度之人。本证常见于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眩晕等疾病中。
病因
本证多为阴盛阳微,本虚标实的病症。饮为阴邪,遇寒则凝,秋冬气候寒凉,每易触发。且好发于素体阳虚,及饮水过多,或饮酒无度之人,因阳不化气,气不化饮,脾阳不振,水饮不化所致。
临床表现
胃中有振水音,肠间漉漉有声,四肢重肿,胸闷胁痛,咳唾引痛,喘息气短,呕吐诞沫,背部冷如掌大,头晕目眩,颜面略浮,苔白腻,脉弦或沉弦等。
常用中药
茯苓、桂枝、白术、防己、麻黄、椒目、葶苈子、半夏、南星、泽泻、细辛、五味子、甘遂等。
常见病
1、痰饮
临床上见素盛今瘦,脘腹胀满而痛,胃中有振水音,肠间漉漉有声,口干舌燥,面目虚浮,小溲黄短,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分消水饮,健运导下,方选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加减。
2、悬饮
临床上见咳唾引痛,胁下痛引缺盆,咳嗽、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治宜攻逐水饮,方选十枣汤(《金匮要略》)加减。
3、支饮
临床上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痰多白沫,舌苔白腻,脉弦紧。治宜温肺化饮,方选小青龙汤(《金匮要略》)加减。
4、溢饮
临床上见四肢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若表寒里饮俱盛,还可见发热恶寒,痰多白沫,咳喘等。治宜发汗解表,温化里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减;若饮邪郁而化热,还可见发热,烦躁,口干,苔黄白相兼,脉浮而弦数,治宜发汗解表,兼清郁热而化饮邪,方选大青龙汤(《金匮要略》)加减。
5、眩晕
临床上见头晕目眩,泛恶呕吐,咳呛气逆,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健脾化饮,振奋中阳,方选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金匮要略》)加减。
转归预后
在本证病变的演化中,可见饮停不去,脾阳虚弱,表现为神困肢重,纳呆便溏,呕吐清涎,心下支满,心悸,背部寒冷如掌大等症;若饮停日久,脾虚及肾,会导致肾阳虚,肾虚则气化不利,无以温煦蒸腾水液,表现为形寒肢冷,口吐清涎,脐下筑动,喘促气短,腰酸头晕,小便不利等症。又可见饮邪上犯心肺,若肾阳不足,寒邪内凝,阴盛阳微,阳虚水泛会形成寒饮射肺,症见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动则喘甚,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面浮肢肿,小便清白等;若脾肾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气,气不行水会出现水气凌心,症见心悸,眩晕,泛嗯,胸脘痞满,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