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胁痛,症状名。是指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症状。胁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胁痛为肝胆、胁肋部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肝癌、肝痈、肝热病、肝著、鼓胀、胆瘅、胆胀、悬饮、肥气、干胁痛、胁肋痛等病均可导致。临床若对导致胁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胁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湿热蕴结
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生冷、肥甘,饮酒过度,牌胃运化失司,以致积湿生热,湿热内蕴,肝脾气机阻滞,失于疏泄而致胁痛。
2、肝气郁结
忧愁思虑,情志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郁滞;或恼怒、暴怒面而气逆,疏泄太过,脉络失和,而致胁痛。
3、瘀血阻络
肝胆脾胃等脏腑病变,气滞日久则脉络不畅,血行瘀滞,瘀血阻塞肝络;或因跌仆闪挫,瘀血留滞胁肋,而为胁痛。
4、邪毒侵袭
六淫邪毒,或痨虫侵袭肺脏、胸胁,以致胸胁脉络失利,津液外渗而致水饮内停胸胁,或津气不布而胸胁燥涩失润,均可导致胁痛。
5、阴虚失濡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肝肾精血亏虚,水不涵木,血不荣络,胸胁肝脉失养,皆可发为胁痛。
病机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等脏腑相关。以气滞、血瘀、邪毒、湿热所致不通则痛”属实,以精血不足所致“不荣则痛”属虚。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或虚中夹实。
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针刺常用支沟、丘墟透照海、肝俞,用泻法。肝郁加太冲;血瘀加期门;热加阳陵泉、三阴交;阴虚加泻行间,补复溜、肾俞。
2、皮肤针疗法
用皮肤针叩刺痛处,加拔火罐,适用于劳伤瘀血作痛。
其它疗法
1、常用止胁痛中药
郁金、白芍、川楝子、枳壳、柴胡、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可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2、常用中成药
香附丸、元胡止痛片、木香顺气丸、消炎利胆片、木瓜丸等,可据不病证选用。
3、西药治疗
根据病情,可选用抗生素、护肝药、解痉止痛、利胆消炎、抗病毒、抗之类药物。
常见病
1、肝胆病变一般都可见右胁痛,然其确切痛位多在胁之内,体表肌肤一般无压痛等表现
(1)右胁痛伴有急起发热、黄疸、厌油、恶心呕吐等症者,多见于肝痈、肝热病、肝瘟等病。
(2)急起右胁痛较剧,常伴有寒战、发热、黄疸等症,右胁下触及包块并有明显触痛者,多属于肝痈、胆石合并胆瘅、胆胀等病。
(3)右胁腹疼痛较剧,持续不已,进行性加重,腹部触及包块质硬不移者,多属肝癌、胆癌,且多已进入中晚期,应作甲胎蛋白等检查,通过B超、CT检查能发现肝胆占位性病变。
(4)右胁长期隐痛,有肝热病史,伴食少乏力,腹胀或便溏等症,胁下无明显包块触及,或包块较平滑者,多为肝著,亦可见于肝虫病等;右胁下圆滑肿块,胀、痛不显,身体肥胖者,可能是肝癖;右胁下包块较坚硬,甚至腹胀大、有腹水,颈胸有赤丝血缕者,为肝积。
(5)有痨病史,或有盗汗、潮热等症者,其右胁痛可能是肝痨所致。
(6)小儿或青年突起胃脘偏右部位阵发剧痛,有钻顶感,而压痛等体征不明显,伴呕吐等症者,应考虑蝈厥之可能。
2、非肝胆病变出现胁痛,其常见者有
(1)胸胁饱满,支撑作痛,呼吸不利,检查发现胸腔有积液者,为悬饮。
(2)胸胁刺痛,干咳,咳则痛甚,有胸膜摩擦音者,为干胁痛。
(3)胸胁肌肤沿肋骨相引掣痛、刺痛或灼痛,身体转侧、深呼吸、咳嗽而疼痛加剧,客观检查无明显病理改变发现者,为胁肋痛。
(4)左胁下疼痛,并有较大肿块,有疟疾、蠱虫病等病史者,为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