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胃气上逆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太阳胃气上逆证,中医病证名。又名旋覆代赭汤证。指太阳表实证治疗后,表证虽解,但胃气被伤而上逆,出现以暖气频作,心下痞硬为主要表现的太阳病变证。
病因
多因太阳表实证治疗后,表证虽解,但胃气被伤而上逆所致。
病机
本证在病机演化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兼挟证候。例如,常兼肝气郁结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与脾胃,存在着木克土的制约关系,一旦脾胃受损,中阳虚弱,则肝木每易横逆乘脾,此时,临床上除心下痞硬的症状较为突出之外,还可见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或兼见胃脘胀满攻痛,痛连两胁,嗳酸,部分患者则以嗳气频作的症状较为突出,而兼见精神抑郁,善太息,遇情志刺激则诸症加重。本证还常可兼水饮内停证,因本证原系伏饮为患,复因中气受损,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为痰饮,伏饮与新饮相搏,浸渍于胃肠,出现水饮内停兼证。此时,临床上可兼见水饮不化的。胃中有振水音,饮邪内阻,虚阳不得伸发的背中寒冷;饮邪上扰清阳的头目眩晕;以及水饮上凌心肺的心悸气短等症状。
临床表现
嗳气频作,心下(胃脘部)痞硬,可兼见口淡不渴,纳减,小便清,或见呃逆,或见呕吐,甚至食入即吐,舌淡,苔薄白润或白滑,脉弦虚。
常用中药
转归预后
本证若失于治理,迁延日久,正虚日甚,阳虚阴寒内生,必兼见脾阳虚的证候表现。此时,临床上,往往痞甚于嗳,且纳减腹胀、口淡时泛清涎、尿清便溏等脾不健运的表现甚为明显,同时,必见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等一派虚寒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