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饭的顺序

2020-07-14

糖尿病吃饭的顺序:
  糖尿病的饮食除了要均衡以外,进餐顺序也是大有讲究,下面说说糖尿病患者的进餐顺序。很多人习惯一口饭一口肉,蔬菜也只是吃几口,餐后再喝个汤,这听起来似乎是非常合理的一个饮食习惯。但是这样的进食习惯和方式,却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中提出,要注意用餐顺序,先吃蔬菜后,再吃肉蛋,主食是最后吃。
  如今,也有研究表明按照蔬菜、肉、主食的顺序进食,可以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长期坚持还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以达到长期控制血糖的一个目的。并且,先吃大量的蔬菜,也能够减少主食和肉蛋等的摄入,进一步可以控制我们每天摄入的总热量,预防体重超重的问题。



糖尿病吃饭的顺序相关阅读


健康的生活方式抑制糖尿病发生

对一些人而言,糖尿病是早已潜伏在基因里的恶魔,尚未出生,得病的危机就已经伴随左右。但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只要保持饮食健康和锻炼适当,这种病也可能一辈子潜伏下去。

在美国,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近1/10患有糖尿病。患者无法适当调控体内的血糖水平,导致多种器官疾病和其他并发症。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达90%到95%。Ⅱ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于中年人,目前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相对Ⅰ型糖尿病,Ⅱ型症状没有那么来势汹汹,也不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不过依然会收到各种并发症的影响和威胁。过去6年间,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糖尿病在基因中藏身地,迄今已经发现了几个跟糖尿病有关的基因。最近,研究小组发现,带有一个TCF7L2基因变体的人比一般人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高45%,有两个的患病几率高出141%。但是,结果证明这种基因很难复制。

虽然是个有点偶然的发现,但新的研究已经确定了这种变异基因对糖尿病的作用。1999年,美国27个中心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看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对那些有可能患上Ⅱ型糖尿病人有帮助,降低他们得病的几率。总共有3234位年龄在25岁以上(包含25岁)的成年人参与了实验。参与实验的所有志愿者都体重超标,糖耐量有所下降。患病几率很高的志愿者占到了一半。3年之后,研究小组发现,相比维持过去生活方式的志愿者而言,饮食卡路里较低、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坚持5天的志愿者的患病率下降了58%。

基因公司的研究一公布,这27个中心组织的实验小组就决定重新分析有关TCF7L2变异基因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有两个基因变体的控制组比一般人患病的几率高80%。(研究的样本数量和样本之间的差异程度能够解释两个结论之间的出入。)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一组志愿者中,虽然也有带有两个基因变体的,但是他们的身体状况与正常人无异。

加湿器应用不当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专家提醒,加湿器不是杀菌器,务必要定时清洗,否则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加湿器注意事项,关节炎、糖尿病患者慎用空气加湿器。

潮湿的空气会加重该类病人的病情。若该类病人确实需要使用加湿器,应与专科医生商量沟通,确定合适的湿度,以稳定原发病的病情。最好每天换水,每周清洗。加湿器应每天换水,而且最好一周清洗一次,以防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中。不能直接将自来水加入加湿器。

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会对加湿器的蒸发器造成损害,所含的水碱也会影响其使用寿命。自来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随水雾吹入空气中造成污染。如果自来水硬度较高,加湿器喷出的水雾中因含有钙镁离子,会产生白色粉末,污染室内空气。根据天气情况、室内外的温度调节加湿器的湿度。

室内的湿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40%~60%。因此,使用加湿器的家庭,不妨同时买一个湿度计,定期观察室内空气的湿度情况,加湿器平时还要及时加水、定期换水、注意清洁。

天气好的时候,开开窗户通通风,大自然的空气总是很纯的。但是,强调通风,并不意味着要整日门窗洞开,要合理选择通风时间。据研究测试,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昼夜有两个污染高峰和两个相对清洁的低谷。两个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两个相对清洁时段是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前后,此时可酌情开窗。

一日之内开窗时间和次数,可根据住房大小、人口多少、起居习惯、室内污染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进行安排。以100立方米的空间为例,在无风、室内外温差为20℃情况下,大约十几分钟就可达到空气交换一遍。若室内外温差小,交换时间相应要延长。冬季天冷,但每天开窗换气也不应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最多30分钟。

不同时段血糖自我监测的适合人群

国外大规模糖尿病临床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降低和延缓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6.0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但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中,血糖控制达到上述标准的比例很低,即使在城市大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也只有25%左右。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没有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糖化血红蛋白常常被看作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医师评估糖尿病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是由全天24小时的血糖决定的,因而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一次血糖监测影响因素很多,如果根据一次血糖测定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

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我们只能通过选择一天中具有特定意义及代表性的若干时点,通过测定其血糖值来反映全天血糖的变化情况。

那么,我们通常选择哪些时点?各个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如何掌握呢?

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自我检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时可以每周监测1-2天全天五个点或七个点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血糖达到控制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每天7个点的血糖为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有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

①开始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患者。

②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③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④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⑤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⑥ 怀孕的糖尿病患者。

⑦ 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糖尿病防治知识有哪些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重症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

2.什么人较容易患上糖尿病?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向心性肥胖人士;身体活动不足;四十岁或以上的人士。

3.糖尿病有几种类型?

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若不每天注射胰岛素,一型糖尿病会迅速引起死亡。

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是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的结果。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0%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

4.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1)“三多一少”。口渴多饮;小便及夜尿频繁,排尿量增加;常感感饥饿,食欲增加;体重下降。

(2)视力下降;四肢出现麻木刺痛;

(3)皮肤干燥、搔痒,皮肤疥肿溃疡经久不愈,多见足部。

(4)精神不振、容易疲倦。

5.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患了糖尿病后如不注意控制,可出现血脂升高,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视网膜剥离而失明,肢端坏死等。

6.正确治疗糖尿病——“五驾马车”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

7.糖尿病病人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什么?

(1)控制糖类的摄入量。主食以豆类(如豆面、豆粉等)、谷类(如荞麦面、玉米面、燕麦等)为主。

(2)掌握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牛奶半斤,鸡蛋一个,瘦肉或禽鱼肉二两,豆制品一两。

(3)严格控制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量。食用油以植物油、鱼油、橄榄油和花生油为主。

(4)最好少饮酒或不饮酒。

(5)可食用含糖量低的水果,时间应在两餐之间。

8.预防糖尿病四个点

多懂点:健康知识、防治措施多懂点。

少吃点:油脂食物(黄油及煎炸食品、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少吃点。营养科学,平稳膳食。

勤动点:每周锻炼五天以上,每天运动30分钟。

放松点: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

一些糖尿病人经常早上起来或者久坐起来的时候会感到头晕,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情况更加明显。老年人出现头晕、眩晕,可千万别大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但低血糖的危害更明显。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升,称为低血糖。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血糖值下降程度、速度及持续的时间。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一般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2、血糖急剧升高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感染、创伤、腹泻、呕吐、或吃了大量甜食、自动停药、减少药物剂量等一系列原因,均可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出现头晕的情况。一些升高速度过快的,甚至还有发生高血糖危象,也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所以要保持有规律的监测血糖的习惯,并向医生寻求建议和帮助。

3、合并高血压

高血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头晕,而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疾病通常发展快,后果严重。因此,一旦发现头晕,在排除了上述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检测自己的血压,看血压有无不正常情况。

4、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有无脑血管病变,如脑梗塞、冠心病、心律紊乱及脑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均可因患者脑部的血流量及血中氧气葡萄糖不足而出现头晕的症状。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5、合并高血脂

当血脂过高时,可导致患者脑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不足及血液中氧的携带能力下降而出现头晕。糖尿病血脂过高,动脉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也可引起头晕,因此一定要对症治疗

糖尿病 糖尿病吃饭 糖尿病吃饭顺序 糖尿病吃饭的顺序

相关疾病

糖尿病

相关艾灸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拔罐

糖尿病

相关按摩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刮痧

糖尿病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相关资讯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因为糖尿病造成的并发症,故而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往往会出现视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

糖尿病吃饭顺序

糖尿病吃饭顺序:   糖尿病的饮食不仅要均衡,还要有科学的进餐顺序。大多数看起来很合...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

糖尿病吃饭的顺序

糖尿病吃饭的顺序:   糖尿病的饮食除了要均衡以外,进餐顺序也是大有讲究,下面说说糖...

糖尿病吃饭的顺序

糖尿病吃饭的顺序:   糖尿病的饮食除了要均衡以外,进餐顺序也是大有讲究,下面说说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