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药物过敏荨麻疹

2020-07-14

怎么预防药物过敏荨麻疹: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类疾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它的原因很多,包括食物,药物,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因,其中药物是引起荨麻疹的一种常见的原因,引起荨麻疹的常见的药物有很多。包括如下几类:
  1、抗生素类,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或者其他过敏性的皮疹,严重的时候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比如青霉素,这些药物使用前要询问用药史,部分药物还需要做皮试。
  2、解热镇痛药,包括消炎痛,芬必得等。这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荨麻疹一样的皮疹。
  3、镇静安眠药,比如苯巴比妥类药物。另外抗痛风药,和一些血清制剂,疫苗类药物都可以引起荨麻疹。所以用药之前需要询问病史,同时如果属于高敏感体质,可以到医院做一下药物的敏感实验,药物过敏检查需要到较大的医院进行,好多的医院没有这方面的检查。



怎么预防药物过敏荨麻疹相关阅读


甲硫氨酸维B1和维生素B1针有什么区别

甲硫氨酸维B1的说明书中可以静脉注射,而维生素B1注射液的说明书却只有肌肉注射一种情况,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的区别:

1、组成不一样:注射用甲硫氨酸维B1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甲硫氨酸及维生素B1;维生素B1注射液为单一成分。

2、剂型差异:注射用甲硫氨酸维B1为粉针剂;维生素B1注射液为水针剂。

3、用药途径不同:注射用甲硫氨酸维B1可静脉用药,维生素B1注射液只能肌肉注射。这是因为甲硫氨酸的硫氨基与维生素B1发生了络合结构变异,在体内大循环不释放维生素B1而将维生素B1运送到组织后作用于组织,因此不会造成过敏症状,这就是甲硫氨酸维B1可以静注的原因。

4、临床适应症不一样。注射用甲硫氨酸维B1用于改善肝脏功能,对肝脏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尤其是对脂肪肝有较明显的疗效,能改善肝内胆汁淤积;可用于酒精、巴比妥类、磺胺类药物中毒时的辅助治疗。维生素B1注射液适用于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或Wernicke脑病的治疗。还可用于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

供肌注的注射剂不能静注

治疗产后出血的欣母沛(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为什么不能直接静脉使用,而是要深部肌肉注射呢?

供肌肉注射的注射剂不能用于静脉注射。原因——

1、两者容量不同:肌肉注射,一般注射1-5ml,静脉注射,注射剂量较大,注射为10-50ml,滴静脉注可以达到几千毫升。

2、溶媒不同:一般静脉用注射剂且必须是水为溶剂,即使是乳剂也应是0/w型的。二肌肉注射剂可以用注射用油做溶媒,也可配制成混悬剂。

3、药动学上有差异:肌肉注射起效不如静脉给药起效快。静脉注射后,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不经过肝脏的首期消除,较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但是,被人体清除的速度也相对较快。肌肉注射,药物是逐渐被吸收,可能较长时间保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相对于静脉注射来说,起效时间较慢,用药初始时间的血药浓度也效低。不过,相对而言肌肉注射的安全性就比静脉给药的高。

4、两者制剂标准不同:静脉给药的药品的标准比肌肉的高,如果静脉给药的药品所含杂质过多则最主要的引起不良反应多,所以如果将肌肉注射想改成静脉给药,必须做很多的试验,如疼痛、刺激性反应、热原、不溶性微粒、稳定性等。两者的制备工艺和添加的赋形剂也有区别。

因此,药品说明书上注明肌注的注射剂不能用于静注。

对输液治疗的认识误区

一般人都认为:输液治疗是药液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起效快,且能避免口服药物带来的减轻胃肠道的副作用。实际上这是一个医疗常识性的误区。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输液治疗是有严格适应症要求的:

1. 病情危重或急诊抢救,需保持静脉畅通,以便及时给药者;

2. 较严重的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口服不容易纠正,,必须静脉补液恢复水、电解质平衡;

3. 严重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需要给予大剂量抗菌药,而其他给药方式达不到所需的血药浓度;

4. 有些药物口服容易被破坏,或组织刺激性大,对皮下、肌肉组织刺激性较强,需将药液加入输液中滴注;

5. 有呕吐、进食障碍等症状,不能口服药物者。

二是输液相对于其它给药方法有较大风险:

输液的给药方式是药液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所以相对于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风险也比较高。

1、输液反应:当体内静脉输入了致热、致敏物质,如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就可能发生反应。

2、微粒危害。药液中直径2-50微米之间的不溶性微粒是肉眼看不见的,这些微粒进入人体内循环系统,不能在体内代谢,有可能造成各种输液污染疾病,如小血管的堵塞或肺内的肉芽肿,尤其是婴幼儿,血管细,微粒危害就更容易发生。

3、输液室环境影响,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条件有限,限于条件,很难做到病患的分类隔离,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和身体接触产生病毒细菌的二次感染。且受到急救设备和急救能力所限,患者一旦出现输液反应,就会危及生命。

4、增加耐药性,一些普通感冒和轻微肠道感染的患者,并没有必要通过输液治疗,经常大量抗菌药通过输液进入人体,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三是增加医疗费用。

媒体应该加大医疗知识普及宣传力度,争取摒弃过度输液的做法能得到来自于患者的理解。

必须重视中药注射剂安全使用的问题

事实上,多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争议的焦点。譬如,原来报道存在安全性问题的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统计,在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当中,中药不良反应事例病例报告仅占总数的11.68%,但是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例病例报告数占中药病例报告的70%以上。

中药注射液存在安全性问题,一是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在药材基源、提取物、制剂和产品批间的质量控制,还不能做到像化学药那样精细,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难以确定。二是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规范使用造成的。原国家卫生部等部门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指出:中药注射剂使用应遵循“能口服给药或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等原则。中药注射液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合理选择溶媒

中药注射剂包含的成分很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溶媒。粉针剂应当用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扩溶。如果溶媒选择不当,由于药物溶解的不充分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例如,临床常见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作为丹参注射液的溶媒,理由是参麦注射液大多是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这些患者中又大多都有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不宜用5%或 10%的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但是.参麦注射液的pH值酸碱值为4~6.5,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产生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一般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静滴,即使考虑患者有糖尿病史,也可以通过皮下注射适量胰岛素抵抗。另外,参麦注射液的成分是红参麦冬的提取物,红参、麦冬等有补气阴功效,盐水在中医性味上属咸归肾主润下,有破结之效,而糖水可补中土,性与参麦相类,有辅助药效的作用。

又如灯盏细辛注射液在酸性条件下,其酚酸类成分可能游离析出,所以必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稀释,而不能用偏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必须注意按照药品说明书选择适宜的溶媒稀释。

  2、合理选用

选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必须做到辨证论治,合理选用。中药注射剂的绝大部分仍具有其原药的寒、热、温、凉、补、泻的药性;同一种病有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出现相同的“证”。中医用药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也是中医的灵魂,不可忽视。如鱼腥草注射液性凉,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适用于痰热咳喘、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症,但不适于寒性病症。又如,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如参麦、黄芪等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这些都是由于用药时辨证不明、查证不清所导致的。目前中药注射剂由西医处方使用所占比例很大,因西医缺乏中医辨证施治的相关理论基础,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容易发生对病不对证的情况,由此很容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另外,在用药方法上应该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肌肉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的原则。更不能将供肌肉注射的改作静脉注射或滴注。

 3、不要混合用药

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与其他药品一起配伍时,会产生溶液的酸碱值改变、不溶性微粒增加、渗透压改变、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等一系列变化,极易导致不良反应。为保障用药安全,中药注射剂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对需要静脉滴注多组液体的患者,应注意多组输液的给药顺序,静脉输注中药注射液后,应用少量溶媒冲洗输液器,或在输液组与组间使用中性液体间隔后续滴,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注意使用剂量和滴速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有安全范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加快滴速。有研究表明,临床给药过程中药品浓度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都可能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中药注射剂滴速为40~60滴/分钟。

5、严格配制操作

配制中药注射剂时,须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配药前认真检查药物的外观质量,要即配即用,如发现溶液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瓶口松动、外标签模糊等应避免使用。一些基层医院受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配制中药注射液常在非洁净条件下进行,增加了输液配制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6、注意用药监测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尤其是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中药注射剂主要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在静滴用药的单位应备齐一些常用抗过敏性药物和急救设备,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氧气等;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给药30min内的观察、巡查。切忌静脉给药时随意走动,或离开诊室,以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耽误救治。

药物也有自己的“克星”

药物能够治疗孩子的疾病,可是如果家长们不会合理保存,药物就会遇见自己的“克星”,不但治不了病人的病,还可能变质,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家长们应该注意一些药物的特点,看看你是否正确保存了药物。

1,怕微生物的药物:

为了迎合孩子的口感,小孩子的药物,相当一部分被做成了糖浆,比如小儿止咳糖浆。这类药物中,因为放入了相当多的糖,一些细菌也很喜欢,如果盖子宁不紧,细菌就容易进入滋生。所以服用这类药物,不要让孩子用口直接对着瓶子喝,用完后要拧紧盖子,同时最好在短期内服用,喝不完,时间隔的太久,即使没有过期,也最好不要再给孩子用。

2,怕虫的药物:“膏,丹,丸,散”是中药制剂的特点,蜂蜜是常用的添加剂。所以碰见暖和的天气,中药最容易生虫。所以中药制剂的购买,尽管说明书上写保存时间很长,但是一次也不要多买,抓紧时间用完。

3,怕光的药:西药是化学制剂。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加速药物的变质,特别是维生素,抗菌素,遇光后就会使药物颜色改变,药效降低,甚至变成有害的有毒物质,比如临床上最常用的微生素c片剂,如果在变质后服用,就会使人产生胆结石。还有儿童常用的鱼肝油也很怕光,遇光后药效降低,孩子吃了药,佝偻病却得不到纠正。

4,怕湿的药物:药物都应该放到干燥的地方,干燥是为了防止潮湿。有些药物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比如儿童类风湿常用的阿司匹林就是一种易吸潮的代表药,它吸潮后便开始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产生浓烈的酸味,对胃的刺激性大大增加,严重者可以导致胃黏膜出血。

5,怕热的药:药物的化学反应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温度上升10度,化学反应速度就加快2-4倍,因此一般药物,通常应该放到低于20度以下的温度。而一些特殊的药物,比如抗病毒的干扰素,增加免疫力的丙种球蛋白等应该放到2-15度的冰箱保存,否则容易降低药物的效价甚至发生变质。

6,怕烫的药物: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常用的药物中有两种最怕热水烫,一类是助消化的酶类,比如小儿胃蛋白酶,多酶片;一类是治疗腹泻的益生菌类药物,比如妈咪爱,金双歧。这两类药物,前者是蛋白质成分,高温下就凝固坏死了;后者是有益的微生物,高温就把他们“烫死了”。

7,怕冷的药物:不是所有的药物都能放冰箱保存,比如小儿止咳糖浆或抗感冒糖浆,如果放到温度过低的冰箱里,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导致药物和标注的药物浓度不符合。还有皮肤科用的乳膏剂,温度过低,会导致基质分层,影响药物的均匀性和药效。因此这类药物,放到室温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