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预防吗

2020-07-15

糖尿病能预防吗:
  糖尿病不仅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于有糖尿病遗传史的人群,需警惕自身的体重,不可过于肥胖,保持适度的运动量,每年定期查体,监测血糖和糖化,防止糖尿病的出现。
  如果患者出现血糖早期升高的情况,需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来进行处理。在饮食方面,做到一顿二两,尽量不食用粥和面条,甜的水果可以放在两餐之间食用,若患者餐后血糖过高,则需使用阿卡波糖降糖处理;在运动方面,餐后需进行活动半小时适量运动,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二十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此外还有药物辅助治疗、血糖的监测,以及健康教育等。



糖尿病能预防吗相关阅读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查清,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发病年龄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最大的危害是其引发的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根本原因不是十分清楚,但临床上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寻。比如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部分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高。第二,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第三,妊娠期糖尿病或有过巨大儿生产史的妇女,患糖尿病的几率也较高,这是女性特有的预警机制。第四,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现在越来越多年轻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一方面可以引起月经的紊乱造成不孕,引起胰岛素抵抗,血糖的异常,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还有一部分人群体力活动较少,缺少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消耗热量,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油脂摄量过多,合并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比较高。这部分人群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早,且会加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长期服用一些药物,虽然药治疗一定疾病,但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率。

糖尿病的危害

大家对糖尿病并不陌生,但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来势比较凶猛,如果有足够警惕,及时发现去医院治疗,一般不会留下长期损害。它主要包括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低血糖或感染。但如果不注意,反反复复发生急性并发症,也会遗留一些并发症。比如反复低血糖可能损害神经,引起神经智力的损害,长期的血糖高没有控制会对各个脏器都有损害。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就是心血管的病变和脑血管病变以及外周血管病变,还有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慢性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对各个脏器造成损伤。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关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显性糖尿病。随着生活方式西方化,糖妈妈越来越多。妊娠期糖尿病对孩子有影响,它会使胎儿的死亡率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妊娠期糖尿病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正常孕妇的发生率要高六倍左右。妊娠期糖尿病对孩子的影响大小最终取决于血糖控制的情况。如果血糖控制得很好,控制在范围之内,和正常孕妇没有太大的差别。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治疗糖尿病如果仅仅靠西医疗法,血糖控制得不理想时可以加中医疗法。仅仅依靠西医疗法时,有些症状改善不明显,这时中西医结合疗法要优于单纯的中医或者单纯的西医疗法。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即使是中医疗法也不仅是中药,包括针灸、足浴、推拿、按摩、穴位贴敷、食疗综合疗法等,各有各的作用同时使用时效果更好。

针灸能降血糖吗

针灸能降血糖吗:
  针灸能帮助调整胰岛素对糖的合成代谢,也能加快糖的分解,并能刺激神经系统,促进胰岛素分泌,对于降血糖有一定帮助。但是如果病人的血糖没有控制好,在比较高的情况下是不主张针灸治疗的。因为针灸毕竟是一个介入性的治疗,要扎入患者皮肤,如果病人处于高血糖的状态,他感染的概率就会升高。
  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出现,暂时不宜针灸治疗。建议患者在血糖控制相对理想的情况下,再来配合针灸治疗。在患者出现了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肢体的一些感觉功能障碍的时候,可以配合针灸治疗,并且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治疗并发症方面,只靠中医针灸降血糖,效果并不是很好。现代医学研究,糖尿病也是多基因、多位点、多因素引起,治疗也是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来配合治疗,只靠针灸治疗不可取。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如果发现急性并发症,及时去医院治疗,一般不会留下长期损害。它主要包括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低血糖或感染。例如反复低血糖会损害神经,引起神经智力损害。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有心血管和脑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慢性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对各个脏器造成损伤。所以要关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糖尿病运动指导

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病情、喜好和生活习惯来选择运动方式。运动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无氧运动的运动强度较大,不适合糖尿病患者。一般选择有氧运动,例如抗阻运动。对于老年人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较轻的运动方式,例如平地走、平地骑自行车、体操。孕妇要注意孕早期不应做太剧烈的活动,避免发生流产。糖尿病病情较轻,血糖控制较好、年龄小,没有并发症的人群可以选择强度大一些的运动方式,例如体育比赛、游泳。在运动方式中,病人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周的运动时间不能少于150分钟。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查清,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发病年龄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最大的危害是其引发的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能吃什么水果

糖尿病吃哪些水果要根据血糖控制的情况来决定。如果血糖控制好而且肾功能也很好,可以在两餐之间吃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但是注意含糖量低不是根据口感决定。对于容易升血糖的水果再食用时要注意减量。水果对于人体是有益的,不要完全不吃也不要乱吃。

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没有太多不适,只要血糖控制较好,定期到内分泌科门诊复查病情,坚持按时服药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但是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糖尿病酮症、并发感染等急性并发症;或者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的糖尿病足症状,以及门诊血糖控制不理想,都可以住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

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不但可以进行细致的检查治疗,还可以在住院期间学到许多糖尿病控制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可以提高血糖控制水平。那么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现介绍如下:

1、可以加深自己治疗的理解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各不相同,有些用胰岛素,有些用口服药,有些应用胰岛素加口服药。除了控制血糖的药物之外,还常服用阿司匹林、调脂药物、降压药等多种药物。

这些不同的药物之间配合有哪些好的作用,主要治疗目的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住院后可以通过和医生的沟通更多的理解自己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糖尿病的达标治疗。

2、进一步了解个人每天的饮食量及每种食品对血糖升高的作用大小许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病人的基础治疗,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需长期坚持。但是自己每天到底应该吃多少主食、肉、蔬菜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住院期间病人在院就餐,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活动量等个体情况计算饮食量,由膳食科的专业人员负责搭配,住院病人住院期间可以熟悉了解自己的饮食总量、餐量分配、用餐种类等。出院后患者可以参照住院期间的饮食量进行烹调,可以提高饮食治疗在血糖控制中的作用。

不同的食品升糖指数高低不同,由于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每天测定七次血糖,对于许多食品的升糖作用可以直观的看出来,有利于出院后选择合适的食品。增加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认识水平。

3、进一步了解运动疗法的作用、注意事项 适当运动可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分解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期间由于血糖检查次数比较多,常常是运动后就测定血糖,可以看到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运动量及运动方式。可以了解多大的运动强度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4、学习更多的糖尿病药物知识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作用机制、服用方法及副作用各不相同,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按正确的时间和方法让病人服药,通过住院糖尿病病友可以更多了解所用的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及不良反应。

如磺脲类药物一般需要餐前半小时服用,而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就可以饭前10分钟服用,阿卡波糖需要吃饭第一口嚼碎服用,而二甲双胍为减轻胃肠道副作用常常在饭中或饭后服用。促泌剂的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阿卡波糖的副作用主要是腹胀、排气多,而二甲双胍副作用主要是腹部不适和腹泻等。

5、学习注射胰岛素及血糖测定的技巧 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很多,通常有腹壁(肚脐周围10cm内不能注射),双上臂外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等。其中腹部胰岛素吸收最快,双上臂外侧次之,臂部及大腿外侧吸收慢些,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使局部皮肤吸收胰岛素能力下降,一旦出现皮下脂肪营养不良,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用注射器混合两种胰岛素的患者,抽胰岛素时必须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如果把中效或长期胰岛素混入短效瓶内,这瓶胰岛素不能再继续使用了。

胰岛素笔的针头是一次性的,尽量不要重复使用。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重复使用时要注意,注射完毕后不要用消毒针头,因为针头表面经过特殊的硅化处理,光滑易进针,痛感较少。而酒精把硅化层去掉后,就容易疼痛。小针帽经消毒液处理,只要把针头套上针帽即可起到消毒作用。

自己在家测定血糖时可以不用酒精消毒,只要用香皂洗净双手后晾干即可,因为长期酒精消毒易引起局部皮肤干裂、角化,而且酒精没有挥发完之前,采血可以加重疼痛感。采血前可双手下垂甩动几次,用刺针刺入指腹两侧,由于手指的血液供应血管在两侧,针刺两侧更容易采血。另外指腹两侧神经末梢较少,疼痛较轻。

糖友别轻易尝试生酮饮食

近年来,生酮饮食可谓火遍了减肥界,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糖友们尝试用生酮饮食来控制糖尿病。这是万万不可的。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模式,其核心是限制摄入饭、面等最常获得能量来源的碳水化合物的份量与比例,主张采用“低碳水化合物(粮食)、中等蛋白质、高脂肪”的饮食法,一天总热量只有5%来自碳水化合物,20~25%来自蛋白质,其他则来自脂肪。

这种饮食法的原理是:在身体中糖分不足(碳水化合物吃的少)的情况下,身体会燃烧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燃烧不完全的中间产物——酮体。酮体无法被身体吸收利用,就会排出体外,同时带走大量水分,以此达到快速减重的目的。生酮饮食号称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但又不会引起血糖波动,于是便吸引了一些脂肪肝、糖尿病的患者尝试。

但在医学界看来,生酮饮食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胰岛素发明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就被拿来治疗糖尿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个体差异极大。而且生酮饮食的疗效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都没有确实的科学研究。所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贸然尝试生酮饮食,即使要用,也最好遵循以下原则。

1.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糖友慎用。2.生酮饮食前,建议先做身体检查。尤其是本就患有尿酸、痛风或肾功能不全的人,以避免加重病情。3.生酮饮食最好短期执行,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期间还要密切注意身体健康状况。4.多吃蔬菜,其带来的饱腹感能使血糖更稳定,不至于波动太大。5.少吃白米、面粉制品等精致淀粉,可用糙米、芋头、山药等全谷淀粉替代。6.生酮饮食的重点是低碳水化合物,脂肪可选相对优良的“饱和脂肪”,如红肉、动物性油脂等。7.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仅建议肥胖或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1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议用,2型糖尿病患者须在严密监控下调整,并增加测量血糖的次数,避免在药物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低血糖、酮症酸中毒。

送给准糖友的吃饭建议

糖尿病前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点阶段,它是指患者血糖高于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水平的一种状态。多项调查表明,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俗称“准糖友”)数量庞大、知晓率不高,控制情况差。尽管糖前期很容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但大部分准糖友可通过改变饮食方法逆转病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本利给大家介绍了逆转糖尿病前期的6条饮食建议。

1.控制每日主食的摄入量。这是控制血糖水平的有效办法。苏本利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准糖友往往因超重或肥胖,胰岛素作用效率降低,加上吃过多精米、细面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易使血糖升高,继而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开始会表现为下次餐前低血糖,促使人更快摄入更多主食,久而久之,如果超出了自体胰岛细胞的代偿能力,则发展成糖尿病。他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根据个人需求和运动量,将主食摄入量控制在每天300~400克之间,女性应更少。肥胖者主食甚至需要控制在150~300克之间。

2.主食宜增加粗杂粮的比例。相较于精米精面,粗粮谷物属于分子结构较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其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均较低,被身体完全吸收需要较长过程。所以,准糖友应减少食物中精米精面的比例,多吃谷物类食物(玉米、小米、大麦、燕麦、荞麦等)、杂豆类食物(黄豆、红豆、豌豆等),以及块茎类食物(红薯、马铃薯等)。

3.食物多样化、按顺序进食。控制血糖水平,吃饭顺序和种类有讲究。为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升糖速度,准糖友食物种类要丰富,可多吃些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魔芋、燕麦等食物。在吃饭顺序上,应先吃蔬菜,同时可进食鱼禽蛋等低脂、高蛋白质食物,最后再吃主食。苏本利解释,胃的饱腹时间约为15分钟,进食蔬菜肉类后,饱腹感增加,升糖高的主食自然就吃得少了。此外,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易导致肥胖,更易患糖尿病。

4.三餐间隙适量加餐。加餐能帮助控糖。如果长时间不进食,下一餐就容易吃得过饱,导致血糖波动大,也容易将食物囤积到体内,引发胰岛素抵抗。建议在食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三餐间隙适量加餐,比如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可分别吃相当于半个苹果量的水果。

5.晨起后1小时吃早饭。早饭对于准糖友非常重要。早晨刚醒时,人体血糖水平通常较高,很多人不想吃早饭,甚至直接忽略这一餐。对此,苏本利表示,早饭能够供给人体全天的营养能量,和生理激素代谢过程紧密相关,不可或缺。研究表明,2型糖友如果不吃早餐,其午餐、晚餐的血糖水平分别会高于吃早餐后相同时间点的37%和27%。通常晨起1小时内血糖水平会逐渐平稳,准糖友们若刚起床不想马上吃早饭,可以先稍微活动一下,等血糖平稳后,再吃早饭。

6.避免进食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满足口感、没有热量,看起来似乎有利于控糖,但大量摄入会加快糖尿病前期的进展。苏本利说,一些人工甜味剂可能会扰乱人体的肠道菌群,抑制细菌代谢过程,破坏肠道细菌平衡。2017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上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大量摄入人工甜味剂会破坏人体对葡萄糖的反应,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因此,准糖友应减少或避免食用含糖饮料等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食品。

糖尿病会影响味觉吗

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如果影响了味觉神经,糖尿病患者就会出现味觉的改变。早于20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国家就有人对糖尿病患者的味觉进行了研究。

Fabio医生曾报导2/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味觉障碍,Lawso等医生发现成人起病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增高的甜味阀,约3/4 糖尿病病人存在甜、苦、咸、酸四种基本味觉受损,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病变。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使味觉提高。

最近,我看到某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的一项研究,收集了2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并找了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敏感度低于对照组,而对酸味的敏感度高于对照组,但对咸味的敏感性两组无明显差异。

味觉的改变对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这位糖尿病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神经系统并发病,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第二,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敏感性降低,这就可能本来已经很甜的东西,吃到糖尿病患者口里就变成不甜了。

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更可能多吃含糖的食物,导致糖尿病加重。因此,存在味觉改变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注意饮食的含糖量。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你的脚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神经病变或轻微伤常导致脚的破溃、感染、坏疽等严重后果,有些患者被迫截肢。糖尿病可引起很多并发症,脚部的保护非常重要。如何做好脚的护理呢?要注意以下问题:

(1)穿好合脚的鞋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穿鞋穿袜可不是小问题,倘若穿上“小鞋”,内衬不平欠柔软,鞋底薄或足跟高,穿着不舒适,很容易挤压脚趾,硌伤脚底,磨损皮肤。由于糖尿病足的病理特点,组织营养障碍,关节变形,足弓变浅,加之神经病变,使得患者的脚对外来伤害敏感性差而缺乏防御诱发感染引起坏疽。穿袜也应注意有小洞的袜子就不要穿了,要么尽快修补要么更新,袜子破了小洞很易伤到脚趾。还有,袜线松脱可能会缠绕脚趾,应该清除松脱的袜线。在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中是由于鞋袜问题引起的。

(2)洗脚水温要合适:冬天尤其要注意。冬天泡脚有利于血液循环,可以睡个好觉。不少年轻人孝顺父母送足浴盆给老人泡脚用。但对糖尿病患者或肢体动脉硬化患者来讲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为相当一部分患者足温度觉减弱或丧失,很容易被热水烫伤;一定不能用太热的水烫脚。一方面容易造成损伤,一方面容易加重病情。我们要求洗脚时的水温在35-38度,即用手摸上去感觉是温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试水温也可能出现偏差,应有感觉正常的人协助试水温或用温度计测量为好。再有就是洗过脚后,应注意用柔软的毛巾将脚趾缝逐一擦干,不要被水浸渍,防止糜烂及细菌孳生;用润滑护肤霜擦试足部,防止干燥、破裂;同时检查足部,确认有无裂伤或局部红肿感染,如有要及时就医。

(3)不能忽视胼胝及嵌甲的处理:糖尿病足患者常有脚胼胝及嵌甲,处理脚胼胝及嵌甲,不可大意而置之不理或随意自行剪片,建议找有经验的修脚工或专科医生。因为胼胝可以作为异物,挤压深部组织而导致坏死,导致脚底出现溃烂长洞,成为穿凿样溃疡;嵌甲可因甲缘镶嵌到组织中导致损伤并带入细菌导致甲沟炎。在对胼胝及趾甲的修剪过程中,常因操作不当而损伤组织,并且会因剪刀的污染而诱发感染的发生。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胼胝及趾甲。

(4)积极治疗脚气:脚气一般是真菌感染,称为足藓,存在脚气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因为它是造成脚部皮肤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合并细菌感染将会很难控制,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糖尿病

相关疾病

糖尿病

相关艾灸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拔罐

糖尿病

相关按摩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刮痧

糖尿病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相关资讯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因为糖尿病造成的并发症,故而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往往会出现视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