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虚瘀结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6
正虚瘀结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久病后,中虚失运,气血衰少,气血运行不畅所表现出来的一类病证。常见于积聚。
病因
久病后,正气亏虚,气血虚少,气血运行不畅。
病机
中虚失运,气血衰少,气血运行不畅,故见积块坚硬;气虚血涩,不荣则痛,不痛则痛,故见隐痛或剧痛;气血衰少,机体失养,故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舌质淡紫,脉细数为正虚瘀结之象。
临床表现
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地黄、白芍、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预防调护
1.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
2.积聚患者,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受寒邪。
3.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积热伤阴动血。
4.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气血流通。
5.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补养气血,促进康复。
转归预后
聚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块。症积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两亏。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症积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如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变证。如积久肝脾两伤,统藏失职,瘀热伤络,导致出血;湿热瘀结,胆汁泛溢,出现黄疸;气血瘀阻,水湿泛滥,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