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痰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9

湿痰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浊内停,蕴久成痰,痰浊阻肺,呈现出以咳喘痰多,色白,胸部痞闷为主症的证候。每易出现于肥胖之人。在夏末湿盛的季节,湿痰证患者往往症状加重。湿痰为阴邪,故夜间痰量增多。常见于咳嗽、喘、呕吐,亦可见于昏迷疾病中。

病因

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外感诸邪、内伤情志等;也可由其他脏病先而累及脾胃然后酿湿生痰。

病机

多因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

临床表现

咳喘痰多,色白,胸部痞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眩晕心悸,肢重嗜卧,舌体胖大,苔滑腻,脉滑或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症情分析

痰湿内盛,停滞脾胃而上泛于肺,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肺气不利,胃失和降、受纳无权故脘痞、纳少,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肺气不利故胸闷不舒,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故痰多,脾气不充,无力以主四肢则肢体困重,神疲乏力。脉濡滑,苔厚腻皆为痰湿内困之象。

常用中药

陈皮半夏苍术厚朴、旋复花、茯苓芥子等。

针灸疗法

取足太阴、阳阴经穴为主:阴陵泉、足三里、中脘、章门、脾俞。针刺平补平泻,可灸。

常见病

1、咳嗽

临床上以咳嗽痰多,痰易咳出,色白质稀为特征,多为湿痰阻肺,肺失肃降所致。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选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2、

临床上以呼吸急促,痰鸣胸闷,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多为湿痰阻肺,肺失肃降所致。治宜燥湿化痰,降气平喘,方选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合二陈汤化裁。

3、呕吐

临床上以反复呕吐痰涎为主症,此由湿痰中阻,胃气不降所致。治宜和胃降逆,燥湿化痰,方选小半夏汤(《金匮要略》),或二陈汤化裁。

4、昏迷

临床上出现喉中痰鸣,漉漉有声,呕吐痰涎,神志模糊,语言不清,昏迷不醒,,此为湿痰上蒙清窍所致。治宜燥湿化痰,开窍醒神,方选涤痰汤(《奇效良方》)送服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转归预后

本证进一步损伤脾气以致阳气日衰转化为脾阳虚。本证也可导致肾气衰、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等证。或因损耗肺气而成为肺气虚证,甚至造成胸阳不运而发展为心气虚或心阳虚证。也可因痰湿阻滞而造成气滞或血瘀诸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