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邪扰目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余邪扰目证,中医病证名。指多因病后余热未清,滞留肝经,循经上扰所致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大多发生在热退后1周~1月左右,患儿眼红,流泪,目痛,视物模糊,若反复发作,可致失明。常见于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中。

病因

多因病后余热未清,滞留肝经,循经上扰所致。

临床表现

大多发生在热退后1周~1月左右,患儿眼红,流泪,目痛,视物模糊,若反复发作,可致失明。

常用中药

菊花、白蒺藜、竹叶、龙胆草、黄芩柴胡决明子蒲公英等。

常见病

钩端螺旋体病

症见于热退病愈后10天至1月左右,突现羞明流泪,抱轮红赤,头额疼痛,目痛拒按等。日久失治,则现两目干渣,瞳神缩小或干缺,视物昏蒙。或逐渐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眼前似有蚊蝇飞舞与云雾移动,而成云雾移睛与视瞻昏渺之证。治宜清解余邪,方用清络饮桑菊饮加减化裁,重者可用龙胆泻肝汤

预防调护

1、管理传染源,包括灭鼠、管水、管粪、改良水井、畜圈、炉灶、环境,隔离病人等。

2、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及食物,防止鼠尿及病畜尿的污染,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还应避免在河沟玩水或洗澡。

3、增强免疫力,用当地菌型制备的单价或多价菌苗,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接种。  

4、强调早期卧床休息,饮食易消化,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5、患儿尿液应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