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往来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寒热往来,症状名。又称往来寒热,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寒热往来与恶寒发热不同,后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而寒热往来是寒热交替出现,即发热时无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不难区别。本症常见于疟疾等疾病中。

病因

1、邪入少阳

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故见寒热往来。临床除见寒热往来以外,尚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脉弦等少阳症。

2、外感疟邪

病由感受疟邪所致,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二日一发或三日一发;或热多寒少,或寒多热少,发作时恶寒、发热汗出,常反复发作。

3、湿热郁阻三焦

本证为湿温病、邪热痰浊留恋三焦伏留不解所致,故出现寒热起伏,胸脘痞闷,腹胀,溲黄短赤,苔腻等湿热交阻上、中、下三焦的症状特点。

针灸疗法

主穴大椎、间使、后溪、陶道。配穴邪入少阳寒热往来者加三焦俞、外关;发热重者加曲池、合谷、内关;冷剧加脾俞、公孙、间使,神昏者加水沟、十宜;湿热郁阻三焦寒热往来者加中脘、天枢、足三里。操作在发作前2-3小时刺灸。均用平补平泻法,后溪穴于针后加灸。大椎、陶道,以平补平泻法持续运针3-5分钟后取针,艾卷雀啄法薰灸至出现红晕;曲池、合谷施凉泻法,内关、后溪施泻法;脾俞、公孙、间使,均先补后泻,以泻为主;十宣点刺出血;水沟宜用泻法持续运针,直至神志清楚。

常见证型

1、邪入少阳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咽干口苦,目眩,胸胁胀闷,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少阳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2、外感疟邪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反复发作,发有定时,多见隔日发作1次,亦有三日一发者。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体汗出,热退身和。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去邪截疟。

常用方剂:截疟七宝饮

3、湿热郁阻证三焦

临床表现:寒热起伏,汗出不澈,胸闷腹胀呕恶,头痛烦躁,口干渴,不喜饮,小便短黄赤,舌边红,舌苔垢腻或白如积粉,脉濡。

治法:分消走泄,宣展气机。

常用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味。

常见病

疟疾(正疟)

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1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治宜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方用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预防调护

1、疟疾发作期间应卧床休息。寒战时加盖衣被,注意保暖,多饮热开水;发热时减去衣被,如高热不退,可予冷敷,或针刺合谷、曲池等穴。

2、服药宜在疟发2小时前,发作时不宜服药或进食。饮食以易消化、富有营养之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转归预后

疟疾的预后一般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较快痊愈。但疟病日久,正虚邪恋,形成劳疟者,则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