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热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壮热,症状名。是指身体发热,热势壮盛,扪之烙手,或伴恶热烦渴的一种症状,属高热范围。壮热成因很多,外感病初起,发熟恶寒同见,当病邪人里,邪正交争,热势壮盛即可出现壮热,壮热为病邪入里的标志之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高潮阶段。
病因
1、肺热炽盛证
多由风热之邪入里,或由风寒之邪入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津液,炼液成痰,痰阻气道,肺失潸肃而成。故初起多见恶寒发热,继之则壮热恶热。痰粘咳嗷不爽,气粗而嚆,或有胸痛,重者可见鼻煸,是其特点。若肺热成痈,则咯吐脓痰。
2、阳明经证
邪热入里,阳明热盛,正气未衰,正邪剧争则壮热不已;里热蒸腾,腠理开而大汗出;热伤津液,则口大渴;里热亢盛,充于脉道,故脉洪大。
3、肠道热结证
热邪结于肠胃,传导失司,则腹满硬痛,大便秘结,日晡之时,阳明当令,放日晡之时加剧。邪热蒸迫,里热内扰,神明逆乱,出现神昏谵语,舌苔黄燥少津,脉沉数有力。
4、热炽营血证
本证为热邪深入营血所致,热灼营血,热势鸱张,壮热不已,入夜尤甚;营血热盛,上扰心神,则烦躁不寐,甚则谑语发狂。热炽营血有在营在血的不同。营分证进一步发展即为血分证。热炽营分证病浅,仅有斑疹隐隐;热炽血分证则动血生风,出血斑疹紫黑、吐血衄血,手足抽搐等症状。
5、湿热蕴结证
湿热蕴结病变主要在中焦,波及上焦、下焦,故临床表现为中焦湿热郁结为主的表现。湿热相兼为患,湿性黏腻,挟热蒸腾,缠绵难愈,故病程较长;湿热为患,故壮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午后加重;湿邪阻碍气机,则脘痞身重,胸闷气短;津液不布而口渴;内有湿邪,津未大伤,渴而少饮或不欲饮。
6、大肠湿热证
湿热之邪蕴结于大肠,以热为主所致。湿热内蕴,蒸达于外则壮热不已;热邪下迫大肠,则里急欲便;湿阻大肠,气滞热塞则坠胀后重;湿热蕴结大肠则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肠道气机不利则腹痛;热伤肠中脉络,则下利脓血,
针灸疗法
主穴大椎、十二井、曲池、合谷。配穴邪热蕴肺加尺泽、丰隆、少商(双);热炽阳明加内庭、天枢、大肠俞(双);湿热郁蒸加阴陵泉、外关;暑热伤气加商阳、阳池、腕骨;热营血劳宫、列缺、血海。操作大椎、少商、商阳、少泽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在进针得气后行慢按紧提手法。
常见证型
1、肺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咳嗷,气粗而喘,或有胸藩,咽痛,鼻煸气热,或咯吐脓痰腥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肺泄热,化痰平喘。
常见方剂:泻白散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2、阳明经证
临床表现:壮热恶热,多汗,面赤,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温病气分证与此同。春温邪发气分,可起病即壮热恶热,而无恶寒发热卫分阶段。
治法:清气泄热。
常见方剂:白虎汤加减。
3、肠道热结证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大便秘结,腹胀硬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有力。
治法:泄热通腑,攻下燥结。
常见方剂: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
4、热炽营血证
临床表现:身热,入夜尤甚,烦躁不寐,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吐血衄血,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法:偏于营分者,治宜清营泄热;偏于营分者,治宜清营泄热。
5、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壮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午后增重,烦渴,不欲伙或少饮,胸闷气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气化湿,清热达邪。
6、大肠湿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兼有腹中疼蘋,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膩,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利肠道湿热。
常见病
高热是一种症状,其病因很多。各种急慢性全身性传染病与局部感染病灶所引起的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败血症、伤寒、疟疾、心内膜炎、胆道感染、结核病、肝脓疡、急慢性血吸虫病发热型、呼吸道病毒感染及尿路感染等。有些非感染性疾病也能出现高热症状,更应引起注意,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及各种磺胺药、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等。
预防调护
中医对高热的辨证大多数都经疾病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别其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但是发热出现高热或长期高热对人体消耗很大,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医学化验检查等方法尽早找出病因,及时进行治疗。只有在一时难以确诊且体温过高或发热时间过长时允许酌情对症处理,针灸也是选用方法之一。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并纠正水与电解质的平衡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