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角流涎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口角流涎,症状名。是指清稀黏液自口角流出,不能自控。舌为心苗,舌藏于口,唾、涎出于舌下,因此,心神的疾患亦可反映于唾涎,如心脾两亏,神不归舍的疾患。常有涏多唾漏征兆。此外,肝藏魂,主疏泄,肝郁疏泄失职,唾涎会变少。而肝虚疏泄无制又致流涏,流涎还常是一些遗传性精神病的征兆,流涎而伴有弄舌者,常为大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的预兆。本症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小儿惊风,面瘫等病。
病因
1、脾胃热蒸
多因素有蕴热或恣食膏腴,致脾胃伏火上蒸或心胃火盛,上迫廉泉,津液外溢,故见流涏。
2、脾虚不足
多因脾胃素虚或伤于饮冷,或虫积为患,耗伤脾胃,致脾气虚寒,无以输布津液,气虚不能摄精,故涎流口角。
3、风中于络
多因经络空虚,外风乘虚袭于手足阳明之脉,经隧不利,口喝不能闭合,津液失于收持所致,属风中经络的轻症,以外风为主。
4、风痰上涌
多见于中风、癫疾,其病机属内风夹痰浊上扰。本证口角流涎症情较重。
症情分析
1、风中于络
临床表现为口角流涎,面部麻木不仁,口眼?斜,眼睑闭合不全,恶风寒,迎风流泪,舌苔白,脉浮弦。
2、风痰上涌
临床表现为口中流涎,半身麻木不遂,口眼?斜,伸舌偏,言语謇涩,或见神志不清,头晕目眩,喉中痰涎壅盛,舌苔厚腻,脉弦滑。
3、脾虚不足
临床表现为口角流挺不知,食少纳呆,面色苍白,神怯,或腹胀满闷,或便溏,舌淡苔薄,脉弱。
4、脾胃热蒸
临床表现为口中流涎,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口干,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心烦,食少纳呆,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针灸疗法
1、舌实际是脏腑的一个缩影,为调整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以针刺舌体为主治疗,能调节心、肝、脾、肾四经功能,疏通经络,改善大脑循环,使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运行正常。
2、主穴涌泉、廉泉、承浆、地仓。风中于络者,加颊车,合谷;风痰上涌者,加阴陵泉,风池;脾虚不足加脾俞,足三里;脾胃蕴热加内庭,厉兑。诸穴均按常规操作,地仓可向颊车方向透刺,面部穴位平补平泻,内庭、厉兑针用泻法;脾虚不足针用补法,风痰上壅泻阴陵泉、风池。
常见证型
1、脾胃热蒸
常见口舌生疮、舌质红赤、尖边芒刺,或唇颊麋烂,心烦不寐,便秘尿赤等实热之象。治宜清解脾胃实热,方用清胃散或泻黄散加减。
2、脾虚不敛
常见于小儿,口水清稀,终日连绵不断,浸湿衣衫。并兼面白神怯、腹胀便溏等脾虚之象。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摄涎。方用六君子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减,或用温脾丹加减。
3、风中于络
口角流涎症情较轻,一般仅见口眼歪斜;风中于络者轻浅易治,当予疏风通络,口喝得愈,则口水自止。方用牵正散加蝉衣荆芥、防风、蔓荆子、钩藤。
4、风痰上涌
多见于中风、癫疾,其病机属内风夹痰浊上扰。而风痰上涌的口角流涎症情较重,症见舌歪语窖、肢体麻木不遂,或痴呆、或喜笑不休,或卒然晕倒、神情恍惚,且有喉中痰涌、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一派痰浊壅盛之象。风痰上壅的口角流涎,还当辨其虚实寒热。属虚属寒者,治宜益气化痰、熄风通络,方用六君子汤加天麻、秦艽、姜汁。夹热者治宜清热化痰理气通络,方用导痰汤加栀子、黄芩、黄连、竹沥。
常见病
中风
风中于络则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预防调护
1、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2、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