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伤怎么处理

2020-07-14

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人们难免会因为一些意外而受伤,特别是容易发生挤压伤。而挤压伤往往会给患处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休克。因此务必要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帮助处理。那么挤压伤怎么处理比较合适呢?

一、现场急救处理
  在受到挤压时,务必要及时解除挤压的物品,并且要采取伤肢制动的方式处理。之后需要让伤肢尽可能暴露在凉爽的空气当中,千万不要自行按摩或者热敷,也不能抬高伤肢,否则容易出现组织缺氧和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另外,最好让伤员饮用一些碱性饮料。
  二、伤肢处理
  在送到医院之后,应该早期切开减张,以便通过减张引流的方式来减轻中毒症状。而如果伤肢已经丧失功能,可能就需要做伤肢手术,以防会引起更加严重的感染,防止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三、中医中药治疗
  1.瘀阻下焦型
  挤压综合征患者需要辩证采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对于瘀阻下焦型来说,可用水煎服化瘀通淋汤、皂角通关散以及桃仁四物汤一类方剂,可起到通关开窍和清泄下焦的作用。
  2.水湿潴留型
  若患者属于水湿潴留型,就需要以化湿利水和益气生津为主要治疗原则,可每天服用大黄白茅根汤,也可用黑白丑、冬瓜皮大腹皮、生黄芪石斛等中草药组成的方剂。

3.气阴两虚型
  如果患者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就需要以益气养阴为主,可用黄精、石斛、芡实、萸肉、五味子以及生黄芪一类中草药组制成的方剂进行调理性治疗。
  四、其他疗法
  对挤压综合征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变化。一旦有肾功能衰竭的情况,就需要及时采用腹膜透析或者血液透析的方式来治。



挤压伤怎么处理相关阅读


吗啡的副作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吗啡的是极易成瘾性,使得长期吸食者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对吗啡产生严重的依赖性,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使吗啡成瘾者不断增加剂量以收到他们想要的效果。那么吗啡的副作用还有哪些?

吗啡的副作用
  1、恶心、呕吐:刚开始使用时,发生的频率相当高,主要是吗啡直接刺激到延脑的化学接受器激发区域造成,此时医生会开些止吐剂,或开立精神神经安定剂来改善症状。
  2、情绪不稳、精神错乱:年纪较大的病患容易出现此一症状,通常会渐渐消失。此时,家属或病患应了解此一暂时现象,否则会造成无谓的恐慌。
  3、排尿困难:主要为吗啡会抑制排尿反射,尿液潴留。可利用帮助排尿的药物配合使用,但有时效果不佳,可能会需要导尿。
  4、皮肤发痒:吗啡会使表皮血管扩张,皮肤发红、发痒。可用抗组织胺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5、便秘:大多数的病患皆会发生,因吗啡会降低肠胃道的蠕动并影响中枢神经的排便反射,因而造成便秘。若未加以注意,便秘情况会相当严重,反而增加病患的不适。所以通常会合并缓泻剂的服用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6、呼吸抑制:在低剂量下的使用下亦会产生呼吸次数及呼吸深度的改变,主要是吗啡会影响到脑干的呼吸中枢所造成。所以要随时留意有无呼吸方面的问题,倘若发生要立即给氧或注射吗啡拮抗剂。

疼痛是一种病,您知道吗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疼痛是每个人一生中体验最早、最多的主观感觉之一,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性活动;疼痛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很不愉悦的体验,没有人喜欢疼痛,甚至有些人希望没有疼痛!可是您真正了解疼痛吗?

首先要明确的是疼痛是机体的防御性保护反应,它实际上是身体不适的强烈讯号。比如心绞痛,提醒我们心脏可能存在缺血,需要就医诊治;因个体差异性或糖尿病等引起神经末梢的改变,很多人对疼痛不敏感,平时没有心绞痛的症状,发现时就已经心肌梗死或猝死,令人惋惜。再比如一些人血压略高就会头晕、头疼,而还有很多人收缩压到了200mmHg还没有任何感觉,因无任何不适,平时不重视,也不治疗,最后出现脑出血而遗憾终生。所以疼痛是人体对身体异常的一种保护反应,如果没有这种反应,后果可想而知!

疼痛的这种保护预警机制主要体现在疾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而当疾病治愈以后,疼痛随之消失,比如外伤、手术伤口痛等。在疾病治愈后或者疾病慢性期,疼痛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基本就没有了,经常是“疼的吃不下饭,疼的睡不着觉”,让我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当疼痛超过一个月时称之为慢性疼痛,其特点为原发疾病治愈后,疼痛仍持续存在,甚至存在加重趋势,如带状疱疹神经痛等;或者原发病仅仅是缓解而无法治愈,疼痛为其长期存在的一种症状,如三叉神经痛、癌痛等。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临床上把具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疼痛性疾病”,简称“疼痛病”。

慢性疼痛往往给病人的身心和经济带来多重压力,患病时间越长,治疗难度成倍增加。慢性疼痛已经逐渐引起世界的重视。2000年,疼痛已经被“世界疼痛大会”列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从2004年开始,国际疼痛学会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然而在国内,人们对疼痛的认识仍比较片面,多数人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部分,疾病治好了,疼痛自然就好了;面对疼痛,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不以为然,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忍忍就好了”的想法,然而这种“忍痛”往往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不但会造成疾病的加重,持续的疼痛还会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心血管、消化等多系统功能失调,进而诱发各种并发症,有的还会引发抑郁症、人格的改变甚至自杀倾向,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面影响。慢性疼痛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所以慢性疼痛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慢性疼痛是完全可以缓解,甚至是治愈的。有资料表明,成人中30%的人经历过或正在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且90%的患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也不知道该到哪个科室去治疗。那种认为疾病无法治愈,伴随的疼痛就会伴随一生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治疗疼痛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疼痛科!疼痛科是麻醉学科重要的分支,并与神经内科学、放射介入治疗学、骨科学等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自2007年,国家卫计委(当时是卫生部)批准在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以来,越来越多的医院成立疼痛科,结束了以往‘小痛科科看,大痛无人管’的尴尬局面。准确的说,疼痛科是治疗慢性疼痛的专业科室,面对顽固性疼痛,可达到当今医学最好的治疗效果。但很多人,包括一些医务工作者对疼痛科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疼痛科以麻醉科为基础,在现代疼痛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神经阻滞疗法为临床诊疗技术的主体,结合射频、鞘内输注药物等技术手段,治疗多种临床专科疼痛:各种急慢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肩周炎、颈椎病、老年性骨关节病、疱疹神经疼痛,癌症晚期痛等。凡是长期困扰人们生活健康的疼痛,都可到疼痛科诊治。疼痛的治疗注重个体化,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利用多种学科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化、人性化、广泛化的治疗,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帮助患者,让疼痛病人减轻痛苦,保证生活的质量。我们呼吁大家正确认识疼痛,尽早到正规医院做正规治疗,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疼痛科在倡导“人文关怀”和“舒适化医疗”的今天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远离精神紧张,远离颈腰痛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各层次的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精神压力带来的沉重,精神压力迄今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大“隐形瘟疫”。

2001年,两名德国科学家曾对研究颈、腰部疼痛的900篇论文进行回顾性分析。他们的结论是: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颈、腰部疼痛和情绪性因素(如:抑郁、对工作不满、精神紧张等)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其机理是慢性应激反应导致颈、腰部的慢性疼痛。

纽约大学医学院康复中心的John Sarno教授,基于近20年治疗慢性背部和颈部疼痛的经验,认为多数情况是由于精神紧张,导致血管痉挛,致使肌肉细胞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氧气。据 Sarno教授介绍,慢性紧张导致一些肌肉、神经、肌腱和韧带发生生理改变,这种改变本身无害,但潜在导致疼痛。从这个角度来讲,具有好强、固执性格的人,也许更容易发生由于精神紧张而导致的颈、腰痛。

其实,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也经常发现,颈、腰部疼痛的发生与一些病人精神紧张和情绪异常有关联,尤其是对这种病人,常规的治疗效果总会不太满意,多数需要辅以相关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放松。

颈腰痛的患者要保持积极的生活状态,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平时可以多多参加户外活动,不要整日闷闷不乐,选择一些环境比较好的去所,调节紧张的工作,放松心境,远离颈、腰痛对我们的伤害和影响。

疼痛的误区有哪些

疼痛,一般人很难描述。恐怕从小到大没有人给一个孩子描述过。它是一种人体组织损伤(创伤、手术)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目前国际上已经将疼痛列为血压、心率、脉搏、呼吸以外的第五基本生命体征。

曾经国人,包括医生和一般人对于疼痛都有很大的误区。国人经过多年革命的洗礼,养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疼痛对于小孩来讲,大人最多的教育是“坚强,忍着”,60-70年代甚至出现针刺麻醉,小手术尚可,大手术强忍剧痛,还得学习关公谈笑风生,嘴上喊着口号,这是对疼痛的藐视的极端表现,也是现在看来极端可笑的事情,但是在那个年代很正常。而医生的误区也很多,我在大学期间曾经学习,一定程度的疼痛可以刺激组织愈合。只有剧烈疼痛才需要处理,术后疼痛很正常等等医生的误区。

而现在是“无需忍痛,零疼痛”,医生需要按照这个目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现在的镇痛方式多种多样,超前镇痛---术前口服镇痛药物;多模式镇痛---多种药物,多种途径镇痛;个性化镇痛---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择不同镇痛方法,镇痛知识的宣教和心理镇痛;镇痛泵—全身的椎管内镇痛、神经丛镇痛等等。

对于大手术,尤其是骨科大手术—人工髋、膝关节手术后,良好的全程的零疼痛,无论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很愉快的事情,尤其对于膝关节的康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男性、女性疼痛的差异

女性和男性疼痛的差异

疼痛的性别差异:证据

· 与男性相比,女性一般报告疼痛更容易反复发作、更严重以及持续时间更长。

· 疼痛性别差异的证据很多,包括基础科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

· 例如,试验性研究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疼痛阈值更低,并且对多种疼痛刺激的容忍性更差。

男性和女性中疼痛的流行程度

· 有些疼痛的流行程度存在性别差异。

· 更多的疼痛在女性中流行程度比在男性中高。

· 在女性中流行程度较高的疼痛包括纤维肌痛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先兆偏头痛。

· 在男性中流行程度较高的疼痛包括丛集性头痛、冠心病、痛风、强直性脊柱炎、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疾病。

影响疼痛体验性别差异的其他因素。

· 疼痛体验在性别之内差异也很大。

· 性激素的变化可缓解疼痛(例如经期、怀孕)。

· 疼痛的性别差异可随人的一生变化。流行疼痛中多数观察到的性别差异(即头痛、腹痛和内脏痛)会在生育年龄后减小。

· 疼痛的性别差异也会因不同的文化而不同

疼痛治疗中的性别差异

· 镇痛中存在性别差异

· 药物(包括镇痛剂)相关的副作用中存在性别差异。

· 非药物慢性疼痛治疗中也发现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疼痛和镇痛中存在差异的原因

· 生物机制,包括性激素、遗传和解剖学差异。其中一些生物因素(即性腺激素)在绝经后较不明显。

· 社会心理影响,包括情感(例如焦虑、抑郁)、应对策略、性别角色、健康行为和对医疗服务的使用。

需要做什么?

· 应在调查疼痛时考虑性别差异。

· 在考虑疼痛和镇痛时提高对性别之间类似和不同之处的认识。

· 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