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乙肝的孕妇产后可以母乳喂养吗

2020-07-14

患有乙肝的孕妇在产后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因为乙肝病毒虽然会通过母婴传播,但是其传播途径并不是通过母乳来进行传播的,只要在分娩前后能够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还是能够基本隔断母婴传播的这条路径的。

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中就有很多疾病被认为才证明是不可治愈的,哪怕是医学非常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能够接触到一些不能治愈的传染疾病的,这其中就包括有比较常见的乙肝。尤其是在人口基数庞大的我国,还是有着很多的乙肝患者的。那么,患有乙肝的孕妇产后可以母乳喂养吗?
  一、患有乙肝的孕妇产后可以母乳喂养吗
  患有乙肝的孕妇的产后还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因为首先虽然乙肝是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的,但是其传播途径并不主要是通过母乳为传播途径。并且只要在分娩前后能够有效的进行干预治疗,是能够有效的隔断乙肝的母婴传播途径的。且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数据也证明患有乙肝的产妇可以正常的使用母乳喂养孩子,并不会导致传播乙肝病毒。并且女性在孕期前后做好防护,比如可选择注射疫苗防止患有乙肝。
  二、乙肝如何预防
  目前对于乙肝的预防,主要还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实现,尤其是对于与乙肝患者可能存在密切接触的人来说,接种乙肝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我国给未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是免费的,并且成年人也可以随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接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接种之后,还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体内的抗体含量。
  对于乙肝疫苗相比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现在要求从小学开始就要逐步的接种乙肝疫苗,但接种疫苗之后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需要原地观察30分钟的时间确认在这种部位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以及人体没有感觉到明显的不适才能够离开,这是为了避免一些体质特殊的人对乙肝疫苗产生过敏反应。



患有乙肝的孕妇产后可以母乳喂养吗相关阅读


乙肝和丙肝会引起哪些肝外系统损害

人人都知道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主要侵犯肝脏的一种病原体,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肝炎病毒除了伤害我们的肝脏还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惹出更多的“祸事”。下面就举几个常见的乙型和丙型肝炎的肝外系统损害。

①肝炎相关性肾炎:乙肝病毒感染机体后,有时并不引起肝脏损伤,但它可以和体内的抗体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同时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肾小球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动“攻击”,引起肾损害。有人发现,我国有20%~40%患有肾炎的儿童是乙肝病毒感染者。

不仅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同样也会引起肾炎。据美国报道,有10%~20%的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丙肝病毒引起。乙肝和丙肝病毒引起的肾损害通常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在伴有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人中,镜下血尿和蛋白尿是最常见的表现。少数病人会表现为轻到中度肾功能不全,甚至表现为典型的急性肾病综合征症状:镜下血尿和高血压。

②肝炎相关性血液系统疾病: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肝炎相关性再障)多发生于急性肝炎的恢复期,但有时也可发生于慢性肝炎,特别是使用有抑制骨骼作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肝炎相关性再障的发生率为0.1%~0.2%。大部分肝炎相关性再障预后不良,尤其是全血细胞均重度减少的病人,死亡率极高。

死亡原因多为感染,或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因此,肝炎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测,一旦发现血细胞减少,需警惕肝炎相关性再障,并在多部位行骨髓穿刺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肝炎相关性再障的治愈率。

③冷球蛋白血症:国外的科学家发现,一些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在流经四肢皮肤和皮下组织时,血浆受冷后,其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发生沉淀,医学上称其为冷球蛋白。在实验室里,医生们可把这些患者的血液在37℃下凝结,分离出血清,再把血清放置在4℃条件下,24小时后检查血清中的凝胶或沉积物,即可查出这种冷球蛋白。这些体内有冷球蛋白的丙型肝炎患者常伴有易疲劳、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也可发生脉管炎、皮肤紫癜或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还有可能发生肾炎。

④扁平苔癣:扁平苔癣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不但发生在皮肤,还常累及口腔粘膜及生殖器黏膜,严重的导致营养不良、口臭和性交困难。这种疾病常与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感染有关。肝炎并发扁平苔癣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除,多数医生认为与免疫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除了造成上述肝外系统的疾病外,有时还可影响心脏和神经系统。所以说,尽管肝炎病毒“攻击”的主要脏器是肝脏,但它们常常造成全身许多器官的损害,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乙肝患者治疗中的4个须知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但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只有两类: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干扰素只能部分患者有效,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常常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为此,我总结了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须知的4个“≠”,纠正一些误区,希望患者增加抗病毒治疗信心和耐心,早日取得治疗的成功,恢复健康。

 第1个“≠”:病毒抑制≠病毒清除

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假扮”成病毒复制时需要的核苷,“掺合”到正在复制的乙肝病毒DNA链中,与“催化”病毒复制的DNA聚合酶发生竞争性结合。假“核苷”代替了真“核苷”,钻入病毒DNA链中“裹乱”,导致病毒DNA链不能继续延长,病毒复制被抑制。

所以,乙肝患者在口服核苷(酸)类药物不久,血液中的HBV DNA迅速下降;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的6~12个月内血液中的HBV DNA则下降到检测不出的水平,肝功能也恢复正常。看到这个结果,患者常常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停药,或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会很快地在肝细胞核里“扎根”,形成了一种被医生称为“cccDNA”的病毒复制“模板”,很难完全清除,且不断复制病毒。因此,病毒抑制≠病毒清除。病毒的“根”还在,“心”未“死”,药物只是暂时将其抑制,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因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第2个“≠”:病毒耐药≠治疗白费

目前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只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很快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因此需要长期治疗。但长期治疗(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治疗)常常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HBV DNA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

2003年,一共50多位患者参加了我们医院的一项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照的临床试验。有一位患者因为害怕SARS传染,不敢到我们医院取药,刚刚加入试验就自动退出。5年以后,除了这位退出临床试验的患者,其他患者无论其开始治疗的药物是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也无论其后来是否发生耐药,健康状况都很好。只有这位退出临床试验的患者患了肝硬化,最后还是服用恩替卡韦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规律来看,反复炎症坏死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肝脏纤维化和肝功能失代偿,间接危害是有可能因肝细胞过度增生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肝癌发生。

慢性乙肝患者如果不治疗,5年内有12%~25%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的患者如果再不治疗,5年内有20%~23%可能发展为肝衰竭,需要肝移植;有6%~15%发生肝细胞癌变。

尽管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耐药,但是病毒耐药≠治疗白费,前面的治疗延缓了肝病的进展,为生命和等待更新的药物上市赢得了时间,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疾病仍可获得恢复。树立信心才能战胜乙肝。

第3个“≠”:不能停药≠吃药成瘾

尽管核苷(酸)类抗病毒药治疗后都能很快抑制病毒复制,但停药后,病毒复制可再次出现,ALT升高,个别病人发生严重的肝病。这种情况被医生称为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停药后“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一样,从此不能中断。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毒品导致的成瘾与药物治疗不能停药是不一样的。毒品疾病治疗所必需的,一旦使用还会产生药物依赖。药物依赖或成瘾会使用药者对药物需求量逐渐增大,甚至达到中毒剂量,这不但给身体各个器官造成中毒性损害,而且还给服药者心理和精神造成重大伤害。而乙型肝炎病人在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复制停止,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组织学损伤逐渐修复,给病人带来的是阻断肝病进展的好处。

抗病毒药物停药后的反弹是因为药物只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乙肝病毒并没有被完全清除。停药后,病毒的cccDNA又可再次成为病毒复制的基础,继续复制出新的乙肝病毒基因。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是很多的。糖尿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做过心血管手术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这些药物停用后,疾病都会发生反复,甚至明显加重。但这都不属于药物成瘾,因为药物治愈或缓解了病情。

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和这些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药物情况还不太一样,一旦病毒完全被抑制,达到了完全应答的疗效后,还可能停药。为什么人们能够接受糖尿病、高血压的长期治疗,而不能接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治疗呢?因此,不能停药≠吃药成瘾,疾病一旦治愈或达到停药标准是可以停药的。

近些年来,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坚持治疗的患者达到了停药标准成功停药,有些患者还达到了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的最好疗效。坚持持久战,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第4个“≠”:长期服药≠终生治疗

有些病人害怕长期治疗,他们说:“吃上药还能停吗?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有些病人长期服药后产生了厌烦情绪:“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长期的,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只有达到长期目标才能停药。

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有效地抑制HBV复制,使肝脏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得到改善;长期目的的达到HBeAg的血清学转换,最终达到HBsAg消失的目的。但是,长期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长期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肝纤维化程度越重,乙肝病毒的根扎得越深,长期目标越难以实现,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长期目标的实现要靠坚持不懈地长期抑制病毒。有科学家通过数学模式对这种cccDNA进行研究发现,至少要使用有效的手段长期抑制它们达14年以上,才能使这种cccDNA完全耗竭。

如果治治停停,经常中断治疗,不仅会造成病毒的耐药,而且治疗的终点永远不能达到。因此,长期治疗≠终生治疗。但终点不可能很快到达,需要坚持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往往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努力才能达到。

有肾损害的乙肝患者如何调整药物剂量

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乙型肝炎相关肾炎。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止肝病进展,而且也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肾病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肾病患者、肾移植患者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是导致乙肝病毒再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上应该在治疗前一个月开始抗病毒治疗,在用完最后一次免疫抑制药物后还要继续治疗12个月以上。

干扰素不良反应较多,慢性肾病的患者(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和肾移植患者)对干扰素的耐受性很差,相对疗效也较差,安全性数据较少,且易导致肾移植患者出现急性排异反应,近年来已被核苷(酸)类药物取代。

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肾病患者抗病毒治疗首选恩替卡韦,因为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较强,耐药屏障较高,对肾脏影响较小。低病毒复制的乙肝病毒感染者(HBV DNA<106 IU/ml)也可以选用替比夫定治疗,因为替比夫定有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的报道,但要警惕耐药的发生。对于经治耐药的患者可以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肾功能。

核苷(酸)类药物在体内的清除主要是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经肾脏排泄的。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的病人对药物代谢的速度减慢,需根据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的剂量。

肌酐清除率受年龄、体重、性别和血清肌酐水平4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和低体重患者无论血清肌酐是否异常,都应注意肌酐清除率的计算。透析患者的服药时间应选择在透析之后。

HBsAg阳性的肾移植患者应在移植前预先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肾移植后应继续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防止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活动和肝病进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肾移植前的透析治疗期间每周给药1次;而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则应恢复正常的给药剂量,以免药物用量过低而导致病毒耐药。

乙肝的“父婴传播”已经成为“过去时”

看到网上还有人宣传乙肝的父婴传播,说有乙肝的父亲给孩子喂饭,亲亲孩子都能让孩子感染上乙肝,在此告诉大家:乙肝的“父婴传播”已经成为“过去时”!

乙型肝炎早已有了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并且已经纳入我国儿童的计划免疫,所有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都要接种乙肝疫苗,并在出生1个月和6个月完成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10mIU/ml)为16%~40%;接种第2针后,阳性率升高到80%~95%,接种第3针后,98%~100%的孩子都产生了10 mIU/ml以上的抗体量。孩子有了抗体,无论乙肝父亲病毒复制与否,都不会被感染。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乙肝父亲给孩子喂饭、亲吻孩子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在没有疫苗的时代,确实有乙肝“父婴传播”,乙肝父亲把病毒传播给孩子的主要途径是生活中的微创伤。接种疫苗后,孩子有了抗体,生活中的微创伤也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了。

大家可以去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看一看,“父婴传播”从来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在2012年以前的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乙肝的传播途径有4条: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儿童间密切接触传播。而2012年以后的网站上,儿童间密切接触传播则被删除。

现在,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我国及世界全中国的乙肝管理指南,均建议乙肝妈妈喂奶。乙肝妈妈都可以喂奶了,乙肝爸爸亲吻孩子,给孩子喂饭都不行吗?

精子更不会把乙肝病毒传播给下一代!如果精子给造成乙肝的“父婴传播”,那么,早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期,胚胎就已经被感染。如果这样,则乙肝父亲的后代必无一幸免。有研究显示,乙肝病毒有高度的嗜肝性,在精子等其他细胞内无法复制、生存,所以,精子造成“父婴传播”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研究显示,乙肝病毒通过精子携带感染孩子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已经实施乙肝疫苗常规接种的地区。精子不会携带乙肝病毒,但精液则有可能携带病毒。

精液携带病毒只会引起乙肝的性传播,因为精液不会跟随精子与卵子结合。所以,男性有乙肝,女性应当接种乙肝疫苗。女性接种乙肝疫苗并产生抗体后生育,抗体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可因此获得乙肝的先天性免疫,孩子一出生体内就存在乙肝抗体,根本不怕乙肝父亲!

乙肝患者治疗前用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型吗

乙型肝炎病毒目前发现至少有9个基因型,为了辨认,人们用英文字母给它们编排成A、B、C、D、E、F、G、H、I——9个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在全球流行的分布不同。

我国流行的乙肝病毒以B型和C型为主,而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为A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乙肝病毒B基因型感染者比C基因型的感染者较少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也不同。A基因型疗效最好,其次是D基因型,然后是B基因型,最难治疗的是C基因型。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中,C基因型为占60%,B基因型约30%;南方以B基因型为主,北方以C基因型为主,另有少数为D基因型和B+C混合基因型感染。因此,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比西方国家更难,干扰素的疗效较差。

不过,现在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都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核苷(酸)类药物无论对哪种基因型的疗效都很好,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即使用干扰素治疗,也可以通过一些化验指标来预测疗效。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的预测因素有5条:

(1)HBV DNA<2×10的8次方 IU/ml;

(2)高ALT水平;

(3)基因型为A或B型;

(4)基线低HBsAg水平;

(5)肝组织炎症坏死G2以上。

这5条中,除了第3条外,其他4条如果符合,也可以用干扰素治疗。

由于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对治疗方案的影响不大,而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还要花很多钱,并且尚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报检测结果。因此,如果不是临床研究需要,乙肝病毒感染者要治疗前不必非要检测乙肝病毒的基因型。

乙肝 乙肝病毒 乙肝病因

相关方剂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相关偏方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相关资讯

乙肝病毒携带者生孩子会传染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生孩子会传染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生孩子会传染乙肝病毒,这是乙型肝炎...

怎么知道自己得没得乙肝

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患了乙肝,首先可以从自身的症状加以判断。乙肝患者会有食欲下降、恶心、...

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

乙肝病人能生孩子吗

乙肝病人能生孩子吗: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乙肝。乙肝患者能不能生孩子,要视...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乙肝抗体

想要确定自己体内是否存在着乙肝抗体,就必须要及时去医院接受相关的检测,目前比较常见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包括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

乙肝对人身体有什么危害

乙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当患有乙肝的时候对人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这时候会引起肝区出现...

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怎样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经过母婴垂直传播、血...

肥皂可不可以杀死乙肝病毒

肥皂可不可以杀死乙肝病毒:   肥皂可不可以杀死乙肝病毒?乙肝是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乙肝长期服药耐药性如何管理

因为乙肝是不能够彻底根治的,所以需要长期服药,要想管理好乙肝长期服药的耐药性,首先要...

乙型肝炎怎么传染

乙型肝炎怎么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在...

慢性乙型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慢性乙型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最近出版的2019年我国...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慢性HPV携带状态与非活动表...

乙肝会通过唾液传染吗

乙肝会通过唾液传染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途径,乙型肝...

乙肝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时如何治疗

乙肝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这时候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治疗。首先要针对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