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2020-07-14

肛门直肠是储存调节排便的器官,通过神经肌肉的活动使肛肠内压发生变化,驱动粪便调控排便。

一、肛管直肠压力的测定

1、检查前准备

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检查前1~2h嘱患者自行排便,以免直肠中有粪便而影响检查。同时,不要进行灌肠、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以免干扰括约肌功能及直肠粘膜而影响检查结果。检查患者可备卫生纸,方便检查后使用用。

3、检查方法

(1)肛管静息压、收缩压衣肛管高压区长度测定

患者取左侧卧位,右髋关节曲屈,将带气囊的测压导管用石蜡油润滑后,轻轻分开臀缝,将导管缓慢插入肛管,使肛管测压孔进入达6cm。用仪器定速缓慢拉出测定。

(2)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AIR)

向连接气囊的导管快速注入空气约50ml,使直肠感觉如同粪便的刺激,出现排便反射,仪器记录放射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出现上述变化即称为直肠肛管抑制反射。

(3)直肠感觉容量、最大容量及顺应性测定

向气囊内缓慢注放生理盐水,当患者出现直肠内有异样感觉时,注入的液体量即为直肠感觉容量(Vs),同时记录下此时直肠内压(P1)。继续向气囊内缓慢注入液体,当患者出现便意急迫,不能耐受时,注入的液体量即为直肠最大容量(Vmax),同样记录下此时的直肠内压(P2)。直肠顺应性是指在单位压力作用下直肠顺应扩张的能力。

4、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⑴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消失;巨直肠患者直肠感觉容量、最大容量及顺应性显著增加;

⑵肛门失禁患者肛管静息压及收缩压显著下降,肛管高压区长度变短或消失;

⑶盆底肌失迟缓症等盆底肌痉挛性疾病,可见排便动作时肛管压力不能下降,有时可见直肠、肛管静息压异常,直肠感觉容量及顺应性改变;

⑷直肠肛管周围有刺激性病变,如肛裂、括约肌间脓肿等,可引起肛管静息压升高;

⑸直肠脱垂者该反射可缺乏或迟钝;直肠炎症性疾病、放疗后的组织纤维化均可引起直肠顺应性下降。

⑹肛管直肠测压还可以对术前病情及手术前、后肛管直肠括约肌功能评价提供客观指标。为临床上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相关理论

1、几个概念

肛管静息压 肛管静息压为安静时肛管内的压力,主要源于内括约肌静息张力,在肛管内呈阶梯状分布,具有不随意性。正常值4.0~9.3kPa,影响因素较多,不同人种、年龄、性别、体位变化较大,同样条件下连续两次测压,首次压力高于第2次。内括约肌长度是通过检测肛管静息压分布测得的,正常值为2~4cm。

直肠顺应性 肠顺应性是直肠运动的重要特征,直肠顺应性反映直肠壁的可扩张性能。即肠壁伸展性及储袋功能状况,在增加直肠容积过程中同时检测球囊压力变化测得的,直肠扩张的容积变化,反应直肠压力变化与容积变化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当直肠充胀,其容量上升为300 mL时,直肠内压不出现任何变化,甚至反而下降,以维持肛门自制。直到直肠所能耐受的最大容量引起便急感时,压力才明显上升,此种特性称直肠顺应性。它是直肠一种反射性的适应性反应能力。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正常生理情况下,直肠扩张由大脑皮层控制,在粪便通过直肠引起直肠扩张后引起肛门内括约肌(internus anal sphincter, IAS)反射性舒张。Pfefferkorn等[1]报道80例儿童在全麻状态下仍然能测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anal inhibitory reflex, RAIR),由此可推测RAIR可能是低级反射中枢完成的。在一般情况下,RAIR都能测出。国内外目前的标准尚不统一,但一般认为气囊50 ml仍不能引出RAIR,看作RAIR消失;若30 ml≤气囊≤50 ml看作RAIR减弱。(1 Pfefferkorn MD, Croffie JM, Corkins MR, et al. Impact of sedation and anesthesia on the 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 in children[J])

缩窄压 缩窄压为有力缩肛时最大肛管压力,正常值13.3~23.9kPa,主要源于肛管横纹肌的收缩压力,具有随意性。当受检者做最大强度的收缩肛门动作(提肛运动)时肛管的压力,与肛管静息压力之差叫做肛管主动收缩压(pressure of voluntary contraction),代表了外括约肌的收缩力。

直肠感知阈值 直肠感知阈值(rectal sensation threshold)指将气囊置入受检者直肠后,患者有感觉的最小的气囊容积。一般情况下,5~10 ml时受检者即有感觉,直肠的这种张力感受器目前定位还不清楚。直肠感知阈值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中的研究最多,大部分文章都报道IBS的直肠感知阈值是降低的,并且有报道将直肠感知阈值作为IBS的诊断指标特异性是71.8%,敏感性是95.5%[16]。Kwan等[17]报道在IBS中直肠感知阈值是可变的,与患者不同的生理状况有关,例如情绪激动和不同的疼痛状况有不同的直肠感知阈值。

直肠感知阈值降低可见于:(1)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Bouin等[18]报道了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5%出现直肠感知阈值降低。(2)肛瘘患者瘘管切除术后直肠感知阈值降低。(3)直肠脱出的患者可测到直肠感知阈值降低。(4)骨盆放化疗后。直肠感知阈值升高可见于骶骨发育不全[19]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20]。能降低直肠感知阈值的药物是5羟色胺4受体阻滞剂替加色罗(tegaserod)[21],能升高直肠感知阈值的药物有报道的是缩胆囊素八肽[22]。直肠感知阈值是直肠神经传导的一个指标,一般情况下与直肠本身的病变和直肠的神经传导有关。

直肠最大容量阈值 直肠最大容量阈值(rectal maximum volume threshold)指气囊在受试者直肠中继续扩张至患者出现最大便意或有胀痛感时的气囊容积。直肠最大容量阈值有一个一般的正常参考值,国外的报道一般是男性140~320 ml,女性170~440 ml,国内未见大规模的报道。阈值升高可见于:(1)先天性巨结肠[23]。患者的直肠容积可明显增大,神经反射减弱,阈值可明显增高。(2)特发性便秘。Liu等[24]报道了30例特发性便秘的患者阈值增高。阈值降低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肠易激综合征等。

Gowers通过实验发现直肠扩张后能引起肛管松弛的反射现象,并在人体上证实了这一反射的存在,这被认为是直肠肛管测压技术的最早应用,之后,Denny-Brown等进一步阐明此反射涉及肛管内括约肌,它在截瘫病人亦存在,1948年Gaoton通过对人肛管内不同部位的压力测定,分析了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的压力变化,指出了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变化与直肠内压力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是连续性的反射性活动。

1967年Schnaufer和Lawson先后应用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发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消失,确认在本病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性,并以此作为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的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使该项检测技术在小儿外科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自上世纪80年初,国内学者引进并介绍了国外直肠肛管测压技术及其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先后报道了参照国外测压仪器装置自制测压仪器进行直肠肛管内压力测试的基础实验研究和在各科临床上尤其是小儿外科的临床应用。

四、测压仪的仪器装置与工作原理

直肠肛管测压检测装置包括最基本的两部分:压力感受器系统和记录系统。早期是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近几年来发展为高分辨率、多通道的肛肠动力检测仪。压力感受器系统就是用探头感受直肠肛管内的压力,通过导管将所感受到的压力及变化信号经压力换能器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再传输给计算机和记录装置,显示或打印出直肠肛管压力图形。

一、测压系统的分类

根据测压导管与压力换能器之间的位置不同,基本分为三类:

1.气囊法(封闭式)又分为双囊法或三囊法

顶端气囊为直肠充气气囊,用于引起直肠肛管的抑制反射,下端的气囊为肛管气囊(或肛门内、外括约肌气囊),用来测定肛管(内、外括约肌)的压力,通过肛管、直肠收缩压迫气囊产生压力变化,并可以记录压力曲线,了解直肠肛管的压力变化模式,该方法所需设备及操作简单,无痛苦,压力参数容易获得。优点是内压测定范围广,可测出肛管舒张压,缺点是测量的肛管压力实际上是一段而非一点的压力,而且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传出的压力波有减弱,反应频率也较差,故精确度、敏感性较差,易受人为影响,差异较大。

2.灌注法(又称开放灌流式,或开管法)

该法是将测压探头做成多个感受孔和多腔道式,故可同时测量直肠肛管不同平面或同一平面不同象限的压力值。探头与换能器的配合也较灵活,如探头可做成多腔导管集束型,分接多个换能器,同时记录直肠肛管多个点的压力值,特别适合于直肠肛管的生理学研究,这种测压系统采用液体作为压力传导介质,而且末端开放,因此需要一套低流率低顺应性的灌注系统,以恒定流速将液体注入,并通过三通开关分别与测压导管和压力传感器相通。它的结构和技术要求较为复杂,但精确性和灵敏度好,目前绝大多数直肠肛管测压研究是用这种原理的测压系统进行的。

3.直接传感器法

该法直接将2mm大小的微型传感器固定在探头上进行测压,可直接感受肛管的压力,不需要经过任何转换系统,使测压的指标更加准确,但微型传感器用于测压的缺点与气囊法类似。由于不能在一个探头的同一平面上集束安装多个传感器,所以它无法测量肛管或直肠横径上不同点的压力。此外,微型传感器因工艺要求严格,价格昂贵,易损坏,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二、测压工作原理

由于开放灌流式测压系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直肠肛管测压装 置。故以此系统为例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1.探头

标准的灌流式测压探头为三腔一囊软管,其中一个为充气导管,顶端为气囊,用以充气扩张直肠引发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反射;另两根导管分别接灌流系统和传感器,用于不同部位的测压。目前多数采用的为四腔或八腔导管探头,导管上的侧孔位于同一横断面上呈放射状分布,相邻侧孔间隔为90°或45°,可用于测量直肠肛管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

2.压力换能器

能够感受到水流的压力变化及气囊内压力变化,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记录系统,经计算机的特殊软件系统分析和储存。

3.灌流系统

灌注系统的灌注由微泵执行,压力范围在40kPa左右,液体经侧孔流出时肛管壁对水流的阻力被确定为肛管压力。测压时应将整个系统中的气泡排除,灌注液一般用蒸馏水,由于生理盐水有盐粒结晶析出,易堵塞导管或传感器的腔孔,因此不能用生理盐水做压力传导介质。

4.测压技术

(1)既可以采用定点固定的方法,安静状态下,在相对于肛缘一定间隔(通常0.5cm),测定直肠肛管的压力值,由于探头运动也可刺激括约肌收缩,故测压时应用20 ~ 30秒的稳定时间,该法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某一点的压力值,亦可连续描记肛管压力波形的变化。

(2)也可以将导管以恒速向外拖曳通过肛管,以获取一连续的直肠肛管纵轴的静息压力波形。

5.测压前准备及要求

(1)清洁肠道,应于检测前2~4小时左右排尽粪便,严重便秘者可用开塞露通便或清洁灌肠。

(2)婴幼儿或不合作者需使用镇静剂,让其安静入睡。

(3)体位:年长儿童取左侧卧位,婴幼儿取仰卧位,体位不影响测压结果。

(4)每次测压前应进行基线调整。灌注式测压基线位于零点附近,以避免误差。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相关阅读


细菌性肠炎的病因

在临床上,肠炎的种类有很多种,细菌性肠炎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不同种类肠炎的病因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无论是哪种肠炎,都需要去除病因,对症治疗,下面给大家讲解一下细菌性肠炎的病因是什么。

细菌性肠炎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致病菌借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使细菌能在肠壁生长繁殖,成为致病的先决条件。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病理病因
  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膜,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肠毒素,和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在该酶的催化下,使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转化成环磷酸腺苷。当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水平升高时,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使小肠粘膜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潴留在肠腔内引起水泻,称为“分泌性腹泻”。
  此类病人除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分泌亢进外,肠道的病理改变往往没有或者很轻。病原体主要感染小肠,因此基本临床表现是腹泻次数较多,为大量水样便,无脓血,一般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感,常伴有呕吐,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大便镜检常无红、白细胞或极少。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引起明显的炎症。不同的病原菌侵犯肠的部位不同,有的侵犯小肠为主,有的侵犯结肠为主,有的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症。此类肠炎的基本临床表现是:全身毒血症明显,有高热,重症病人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大便可呈粘液脓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显,呈阵发性绞痛。若病变侵及下部结肠特别是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感。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炎症及溃疡。若仅侵袭小肠或上部结肠,则大便含水量较多,不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尤其是下部结肠炎时更为明显。
  为了预防细菌性肠炎的发生,建议人们要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孳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并且要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引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 ? ? ?

急性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通常来说,急性的疾病发病都是很突然的,会让人始料不及,甚至会无所适从,急性肠炎就是这样的一种疾病,而且危害性很大,今天,和大家共同来了解一下急性肠炎的症状,以便急性肠炎突然发病的时候能够及时应对。

急性肠炎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并多有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有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天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及粪便培养,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异常,病人以恶心、呕吐为表现者称急性胃炎;以腹痛、腹泻为表现者常称为急性肠炎;临床上往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并见,故亦称急性胃肠炎。
  症状体征
  多在进食后数小时突然出现,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呈黄色水样便,夹未消化食物,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病变累及胃有恶习呕吐、上腹不适等。伴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四肢无力等全身症状。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急性肠炎可以引起全身的各个部位的症状的发生,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体征方面的症状。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是急性肠炎的主要症状。呕吐起病急骤,常先有恶心,继之则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腹痛以中上腹为多见,严重者可呈阵发性绞痛。腹泻表现为水样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伴有恶臭、多为深黄色或带绿色便,很少带有脓血,无里急后重感。
  全身症状
  一般全身的症状轻微,严重病人有发热、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状,偶可表现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体征方面
  肠炎早期或轻病例可无任何体征。查体时可有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一般急性肠炎患者病程短,数天内可好转自愈。
  如果朋友们在生活中出现了这些症状,就可以及时的对急性肠炎进行治疗,这样我们就避免了延误病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肠炎吃什么好

我们日常的生活离不开饮食,饮食对于身体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针对于不同的疾病我们需要结合不一样的饮食去辅助治疗,患上了肠炎这样的肠道疾病,就更需要注意饮食了,毕竟这种疾病的出现与饮食相关,那么患上了肠炎吃什么好呢?

肠炎患者吃什么食物好
  1、肠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这时要多吃利于止泻的食物,如山楂山药、糯米、粳米、扁豆、荔枝等。
  2、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都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对肠炎患者促进肠蠕动,增强肠道活力,恢复肠道正常排便功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尤其是慢性结肠炎发作时,应该食用粥类、鱼虾、蛋类、精米面类和易消化的软烂食物,以达到减轻肠道的负担。
  3、如果是胃酸分泌过少,可以多喝浓鱼汤、鸡汤,并适当的吃一点酸的食物。如山楂、酸奶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增加食欲。
  4、如果胃酸分泌过多,就不要再经常要和鱼汤、鸡汤打交道了。食物要尽量的偏向软、烂、细、碎。可以多喝牛奶、豆浆,多吃面食来综合胃酸。
  5、新鲜的嫩叶菜。嫩叶菜最好是将其榨汁成果汁进行饮用。不仅有补充营养的作用,还能补充长期因为腹泻而失去的身体水分,避免脱水。
  6、慢性肠炎导致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差,宜采用半流少渣饮食,少吃多餐的方法。以达到循序渐进的增加营养方式,改善症状。
  7、患者病情好转时,就可以吃些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流质或者是半流质食物了。如大米粥、细面条、蒸蛋羹、咸饼干等。多吃素食
  8、不敢吃荤腥。建议以腹泻为主的结肠炎患者:应少吃纤维素多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竹笋等。叶菜类也应适当控制,必要时可采用咀嚼后喝汁液吐渣的方法。

无痛内镜诊治注意事项有哪些

在接受无痛内镜诊治之前,医生都会对患者讲解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同时还会发给病人一份叫《知情同意书》的书面文件,检查前一定要阅读并真正理解文件的内容。

具体的在检查前、中和后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诊治前一天晚饭后不应再吃东西,检查当天早晨不能再吃东西,也不能喝水,要保证空腹至少10个小时;

2、吸烟的患者在检查前一天最好不吸烟,因为吸烟会在检查时因咳嗽影响插管;

3、要把自己曾经对什么药物过敏或过去得过什么疾病告诉医生;

4、检查当天要有成人亲友陪伴,临诊治时要取下活动的假牙,女士最好不要化装;

5、肠镜诊治前一定要按医生的医嘱服用泻药和饮用足够的白水,不能用饮料和糖水代替,为的是把肠道清理干净,以便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肠道的黏膜,缩短检查的时间;

6、诊治过程要在麻醉医师的监护下,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动态指标,保证在诊治过程中的安全;

7、诊治后的前3个小时内需有成人陪护,以保证麻醉苏醒过程的顺利;

8、诊治后12小时内不能饮酒,24小时内禁食辛辣食物,因酒精会增强麻醉药的作用;

9、诊治后24小时内最好不要做需要精算和逻辑分析的工作,也不要签署重要的文件;

10、诊治后24小时内不能驾驶机动车辆、进行机械操作、从事高空作业和其他有危险性的工作,以防意外;

11、诊治结束后如出现腹痛、发热、心悸、头晕乏力、出冷汗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确定有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尤其是经过内镜下治疗者。

释疑肠道病毒EV71感染

专家介绍,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专家们介绍,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