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心理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2020-07-14

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心理类型决定人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也决定了你的未来,这很像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三岁看老”等俗语所讲的。那您属于哪种心里类型呢?

人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对心理类型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儿童型”: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具有自发性,并往往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中表现较为出色,但不适合从事长期计划性工作。在与人相处方面,他们由于时常缺乏耐性,而像小孩子一般容易朝三暮四,所以这种“儿童型”的人通常难以信赖。

对于“儿童型”心理的人,心理学家建议:应当下决心每天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事情而不求回报,以弥补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和缺陷。

第二类是“少年型”:这种心理类型的人,通常是理想主义者,常常会为自己的意见或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充满激情乃至狂热;他们富有冒险精神,乐观,专注,求知欲旺盛,还具有许多令人喜欢的品质。

但他们的一贯性和好斗可能会很快演变成为固执和不妥协,因而往往容易导致同事之间发生分歧、争吵甚至斗殴。此外,他们通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因而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或决策。对这种心理类型的人,心理学家的忠告是:树立长远目标,克服短期行为。

第三类是“成年型”: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这种类型的人通常自信,目标明确,且富有强烈的进取心,把事业有成作为自己的最大乐趣。同时,他们又往往是具有责任感的伴侣和父母。不过,这类“成年型”心理状态的人,常会因沉湎于工作、学习而忘记自身的需要,其身心也易长期处在紧张状态,尤其当压力过大时,会做出过于敏感或者不适当的反应。对他们,心理学家提出的建议是:交出责任,放松自我。



三种心理类型你属于哪一种相关阅读


察颜观色辩心理疾病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变化都是心理活动的反映。人的心理状态必定会表现在躯体、言行、举止、表情、眼神,甚至皮肤等方面。因此,心理医生是可以通过咨询,来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出判断。

 一、从患者的体态辨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患者从躯体形态上有一定的共通点。主要表现在面部、肤质、血管、胸背、手脚。

(一)头面部状况:

心理疾病患者的头面部,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异常表现,例如:面部肌肉僵硬,面部不对称,面肌抽搐或跳动;目光呆滞,睡眼朦胧,眼袋肿胀,有黑眼圈,或者眼放青光;头发蓬松散乱;胡须刮不干净;口红不均匀,或划出唇边界。

(二)肤质状况:

心理疾病患者的肤质一般较差,表现为干燥,没有光泽。有些甚至有脱皮或与年龄阶段不相衬的粉剌和斑疹。还有的人皮肤颜色不均匀,或有色斑。那是因为他们过分的抑郁或焦虑,而导致的内分泌失调所致。

一般还表现为皮肤过薄,缺少皮下脂肪,有的甚至像纸那样透明。那是因为失眠和不自主的多思多虑,大脑释放过多的能量,使皮下脂肪消耗过大所致。

(三)血管特点:

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大脑功能亢进,神经兴奋,使血流加速,血管扩张。因此,他们面部和身体皮肤表现为特别的潮红,可以看到皮下血管,或者起红斑。手上、颈部血管较一般人充盈,甚至青筋暴露。

(四)躯干形态:

有的患者含胸驼背,头颈前伸。那多是缺乏自信,逃避现实的表现,多见于抑郁症,或被害妄想状态的人。

 二、从面部表情及情绪辨心理疾病

一般而言,心理疾病患者的表情具有一定特征。焦虑的人,紧锁眉头,愁眉苦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抑郁的人,嘴角下垂,双眼无神,表情冷淡,或易悲伤哭泣;恐惧的人,面红耳赤,面肌抽搐,眼神惊异;躁狂的人,满面春风,得意洋洋,表情夸张;单纯型精神分裂的人,表情呆板,状若止水;青春型精神分裂的人,喜怒哀乐转换频繁,或者眼放青光。

然而,有一部分神经症患者的表现则可以完全与他们的心情相反。他们可以隐藏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特有的笑容。但那种笑容与正常人的笑容有区别。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多数是嘴笑,而眼睛不笑。也可以说那笑容是挤出来的假笑,很不自然,也称“皮笑肉不笑”。

 三、从行为举止辨心理疾病

在心理咨询中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形形色色的行为异常,都可以作为辨别心理疾病的佐证。有些虽然不十分显著,但是某些细微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

例如:有的人畏首畏尾,非常拘束,搓手顿足,动作不协调,甚至手脚发抖;有的人动作夸张,过分好表现,还有的人有许多怪动作,如不停干咳、哼鼻、耸肩、打哈欠、搓眼睛等等。

四、从语言特点辨心理疾病

语言是表达思维活动的最主要行式,我们可以通过咨询来了解其心理活动,从而发现症结所在。同时语言也是衡量思维能力的尺码,包括语言内容和语调。语言内容:有心理障碍的人会因思维不正常而表现出特有的语言方式。如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合理性。表现为:过分哆哆嗦嗦,甚至总有说不完的话,总要想方设法讲完,心里才舒服。又或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

语调:有的人讲话声音幼稚,过分细小,或结结巴巴,或语速过快,如打机关枪等,皆与心理障碍有关。

五、从睡眠质量辨心理疾病

通过病人的睡眠状况,可以发现病人的心理状态。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多有睡眠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多梦、易醒或早醒。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疾病可以引起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同样也可以诱发心理疾病。

 六、从病人的性格缺陷辨别心理疾病

一般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他们或者过分内向,或者过分外向,都是心理疾病的多发人群。性格过分内向的人好幻想,自卑心重;自我要求较高。或者过分偏执,或者过分爱干净,或者过分爱钻牛角尖等。性格过分外向的人感情冲动,易激动,好表现,爱管闲事,或过分哆嗦唠叨,好争斗,服从性较差等。以上都是心理偏差,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七、从对心理疾病的态度辨别心理疾病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们对“心理疾病”过于敏感,只要提到“心理精神”他们就否认、拒绝,或者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比较脆弱,凡事总往坏处想,再加之某些不健康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也使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多数不能正确对待疾病,不愿意或者接受不了,以至于拒绝与医生合作,甚至不肯服药。

 八、从亲友提供的信息辨别心理疾病

从患者家属、亲友提供的信息中,也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心理疾病。如患者在家中的生活状况,饮食情况,睡眠情况等等表现,及家属、亲友对其病情的看法。

在心理咨询中,比如有些家人或亲友反映病人:说又说不听,听又听不懂,道又道不不明,骂也没有用,打也改不了。说重了又怕出事,说轻了又怕没尽责任。不守不放心,守着自己又什么也做不了。这就说明了那个人有心理疾病。

怎样防止青少年犯罪行为

防止青少年犯罪,要针对其犯罪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包括:

1、纠正家庭教育的失误。一旦发现子女有犯罪倾向,全家应高度重视。对无法继续上学者,应力争安排工作,不能任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家庭要保持良好的气氛,对孩子亲切关怀,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要根据具体情况协助他们制定生活计划,并督促其实施。

2、高中阶段的学习问题要予以特别注意。学校不宜分什么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对非重点班的放任自流的忽视。学校应着重加强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法律和人生观的教育。在抓尖子生的同时也要抓差生。随便开除差生或勒令差生退学均不可取,这样容易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向犯罪。

3、有精神病态或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应及早到医院诊断和治疗。家长平时应细心监护,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4、彻底扫黄,取缔黑社会团伙,移风易俗,改善社会空气,防止精神污染。据调查,有1/4的青少年罪犯接触过淫秽书、画、录像,足见这些东西对青少年腐蚀之大。

5、对失足青少年予以理解、帮助和教育: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一旦被拘留或送入工读学校,往往感到悔恨。他们多愿意反省自己的过错,改过自新。政府应不失时机的给予适当教育。亲友也要积极配合,做争取工作。当他们重新回到社会时切不可歧视他们,应欢迎他们,关心他们,并安排适当的工作。如果对他们淡然视之或冷眼相看,可能令其滋长破罐破摔的念头,不但不利于教育,还有把他们再度推向犯罪的可能。

中年人如何消除心理紧张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单位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是家庭的栋梁,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抚育子女。在社会和家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多,为事业、家庭和子女而奔波,是最繁忙最劳碌的人群。还要在上下级、同事、姻亲、家庭等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角逐。他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较大,工作、生活节奏也较快。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使他们处于某种紧张状态之中,有的学者称其为中年“紧张病”。如果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可以直接引发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糖尿病,甚至癌症以及意外伤亡。

中年人预防“紧张病”应注意下列几点:

1、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如走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增强各器官的功能,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2、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以自我放松,转换心境,减轻疲劳。

3、培养业余兴趣,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养花、郊游、垂钓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4、加强自身的性情修养,在家要和睦相处,在外要团结同事,多交朋友,处理好人际关系,会减少烦恼,增加心理安全感。

5、劳逸结合,上班工作或外出办事,要专注认真,注意安全,提高效率,就会减轻工作压力。休闲时平心静心,宽松自如,过得开心。

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规律,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充足睡眠。

7、讲究心理卫生,学会自我调节,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善于化解各种情绪障碍或内心矛盾,就会减轻心理压力。性格开朗,宽容大度,不嫉妒、不赌气、不斗气、不暴怒、少思虑、勿悲愁、勿狂喜,防止情绪大起大落,维持心理功能平衡。

8、一旦发现自己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头晕目眩,耳鸣眼花,食欲不振,心烦意乱,办事效率降低,失眠多梦,神不守舍等,应去心理咨询或到医院检查治疗。

什么是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

研究这些异常的心理活动,包括探索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及其规律;寻找引起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原因;了解及掌握这些变态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并研究各种心理异常活动的纠正、治疗及预防的方法的学问,就称为变态心理学,亦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的表现可以有轻重之分,有的非常严重,达到了精神病的程度,而有的则比较轻微,与一般心理状态相较仍为健康的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同一时期里,在一般外表正常的人中间,几乎可以有2O~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心理异常)表现。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人们朗心理活动既不能离开人们固有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亦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的场所——环境,这里当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脑有病变,致使因人脑活动面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这是极易了解的事实。环境有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因为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变动,都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人们种种固有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招皮肤、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脑,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成异乎寻常,也就发生变态心理现象。

曾有人这样认为:有了变态心理活动的人实际上是有了精神病,因此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实际是就是精神病人。这种意见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把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限得过于狭窄了。诚然,精神病人所表现的,确是变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有变态心理表现的,并不一定是精神病人。例如一个人患了某些躯体疾病,就说患了心脏病罢,他整天对自己的疾病担心害怕,怕心脏病一旦恶化就会危及生命,困而整天忧郁、焦虑、意志消沉,对前途悲观,这种心理表现就是不正常的,就属于变态心理的范围。因此,变态心理学也要对它进行研究及指导。

家庭治疗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青少年

最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人都认为,青少年出问题,都是父母的错,提出“孩子有‘病’,父母吃药”。也有不少父母对我们说,知道自己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错了,可又不知道怎么改。面对孩子的问题和社会的指责,他们既无奈又无助。

有一位妈妈讲,自己离婚后孩子不爱讲话了,别人都说是离婚伤害了孩子,她为此很内疚。我其实并不赞成孩子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问题这样的讲法。家庭里有很多复杂的关系,还有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的问题。比如,西方的媒介上有很多文章教给妈妈在孩子长大后要慢慢放手;而在东方,好多文章都是在谈母爱,这样妈妈们不知道放手比抱着更重要,爱就成了孩子成长的牢狱。这就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如果把问题都放在家庭中,归咎在爸妈身上,很容易互相埋怨、指责反而不解决问题。

三个系统都在影响青少年

近四十年来,受到系统论的影响,家庭治疗在西方发展很快。人们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和整个家庭系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光治疗个人,而应该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过去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个人,现在发展了家庭治疗,好像责任都在家庭,这是不恰当的。家庭治疗不是把家庭当成问题,而是把整个家庭都变成治疗者,这样力量就大了,当事人就容易改变。治疗者通过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帮他们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

其实,青少年至少生活在三个系统中:家庭、社会和学校系统。

这三个系统有些部分是重叠的,只管一个系统是不够的。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很多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因为碰到好的老师,也能成长得很好。有一次我看一个节目访问一个黑人校长,这所学校在纽约最贫穷的黑人区,那里的孩子被认为是最没有前途的,但是她的学生很多都成了专业人士。记者问这个校长,她用什么办法使这些孩子改变了命运?这位校长说:“我的道理很简单,我对那些孩子说,我知道你们的家里有很多不幸的情况,有人酗酒,有人吸毒,有人做妓女,有人使用暴力,所有不幸的事情都可能在你们家里发生。可我想让你们知道,这些问题不是你们的事,是大人的责任。但是,你们到这里上课是你们自己的责任,我会尽力帮你,你也要自己尽力。”

所以,我们越来越重视整个系统。去年做一个家庭治疗,那个孩子的爸妈来了,校长也来了,我觉得很好。一定要看看青少年的其他系统怎么样,而且要改变的话,大家都要改,不是说爸爸妈妈要改,孩子不改。

孩子也可以影响父母

孩子小的话,父母当然很重要。但孩子大了,他自己也有能力。比如有个13岁的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院。表面上看,他的爸爸妈妈太宠爱他了,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小皇帝”。我问他:“你这样皇帝做得很辛苦,是谁把你放到王位上去的?”实际上,他的爸爸妈妈互相没有兴趣。对对方没有兴趣的爸爸妈妈,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这种孩子很苦,完全没有可以长大的空间,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坐在那里爸爸妈妈都会说“坐直一点,不要乱动”。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很难让他爸爸妈妈明白,她妈妈虽然明白一点,但又不和先生交流,我就问孩子:“如果你的爸爸妈妈都不能改,你怎么办?”他说:“我要改,我不想这样,但是很难。”我让他站起来,走到爸爸妈妈身边,他哭了。我知道那里面有很多愤怒,但是以前没法表达出来。

过去只强调治疗个人,而没有看到个人生活的系统是有缺陷的,现在人们又过分强调家庭的因素,而忽视个人的责任,这也不恰当。

如果家庭不能改变,我们也可以从大文化的角度,帮助孩子做个人的改变。

家庭中的成年人也会面临很多压力,有的是社会上的,有的是工作上的。成年人一般都不愿意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情,担心孩子为此受影响,这样做对不对?

我见过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因为外面的事情,压力很大,精神抑郁。他们来治疗的时候,12岁的女儿坐在一边不吭声。我问她怎么看,她说“恐怕活不了了”,她的意思是爸爸活不了了,因为爸爸已经有三个月不能上班。爸爸只看到外面的压力,却没看到家里有关心他的太太和孩子。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自己的问题不要和孩子谈,孩子不知道就没有事。这个孩子的爸爸就说:我的事你不要管,好好念你的书。我问孩子这样行不行,她开始说“行”。我让她想清楚再回答,后来她哭了,说“不行”。其实家庭经历压力的时候,如果每个人都默默承担着这些压力,就会感到很孤单,相互有怨气。瞒着孩子,孩子会感到更困扰。我对他们说,外面的压力有时没法改变,但一家人可以团结起来。如果三个人各自悲哀,岂不是更糟糕?最后,我让孩子和太太走过来,让爸爸好好看他们,他发现他其实并不是那么孤单。孩子是爸爸的药,我要让孩子把他拉出来,不要让他继续抑郁下去。

家庭这个系统也是由很多子系统构成的,比如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同胞子系统。可中国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子系统,这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出现三角关系,因为孩子太重要的了,而且孩子很容易承受爸爸妈妈之间的情绪。可是家庭是一直在变的,没有一定的标准,独生子女家庭也是很不相同的。不要总想怎么做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过去我们的父母有那么多孩子,也不是什么都做得很好。关键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质量如何,大家在一起是不是高兴,是不是能够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总想着要解决什么问题,会把人逼疯的。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每个人都要争取成功,就很难放松,就会有很多怨气。特别是我们中国人缺少游戏,不会玩,常常忘掉了生活中的乐趣,而孩子能带我们去玩。

人们总问我怎么教孩子,其实爸妈从孩子身上学习是很重要的,最有趣的是,孩子能够带父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因为父母很容易落后,比如计算机、互联网,孩子就比父母懂得多。

心理健康

相关资讯

怎么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当你情绪低落时,要学会及时调整不良的状态。外出旅游,看看美丽风景有利于心情愉快;唱歌...

正念干预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项新近研究表明,正念干预在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中具有良好的接受性和有效性。与常规...

心理医生给自己的“三剂药”

有人说“眼泪吞进肚里并不会自生自灭,积累久了它就会在心里泛滥成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心理健康需要的五种营养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

心理健康需要的五种营养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