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给自己的“三剂药”

2020-07-14

有人说“眼泪吞进肚里并不会自生自灭,积累久了它就会在心里泛滥成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不无道理,负性情绪一定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排解,长时间积累起来就容易演变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而心理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别人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那么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又会怎样处理呢?一般来说,人们的情绪不会持续高亢或者一直保持低迷。

正常人的心情曲线其实是一条高低起伏的波浪线,有波峰有低谷,心理医生当然也不例外。当不良情绪来临时,作为一位心理医生我通常会给自己开三剂处方。

第一剂“牛黄清热散”。如果负性情绪是由于事业家庭引起的且有实质的问题存在时,一般情况下我先让自己平静下来使心态保持平和,因为此时做出任何决定都是冲动的。最好再能约几个好友或者同事请他们帮忙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

自己看自己多数是片面的,别人的建议或者意见这时候显得非常重要。所谓“牛黄清热散”正是喻意要先冷静思考,切不可冲动行事,如果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了,那些不良情绪也自然消失了。

第二剂“跌打散”。有些时候,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坏天气这些不可操控的因素造成的情绪低落,调节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多,很多心理医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办法,对于自己最有效的就是好办法。

往往这种情况下我会选择去参加一些不太擅长的体育运动,比如滑冰,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又能体会掌握新事物的满足感,会很迅速找回一份愉快心情。当然,初学滑冰难免会摔跤,很多新事物刚接触都要付出努力,所以我的第二剂药方为“跌打丸”,用满足感冲淡坏情绪,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最后一剂称它“养心冲剂”。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还要在于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它就有不同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得到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所以,平时多思考练习让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也非常必要。于是,第三剂药称它为“养心”冲剂再合适不过。



心理医生给自己的“三剂药”相关阅读


什么是浮躁心理?如何调适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其产生原因,在于社会变革期由个人的攀比心理造成,表现为乱碰瞎撞、炒股摸奖、跳槽等等,什么事都干得出,干什么事都无恒心,心急火燎。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浮躁心理主要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引起,因此可以引导其进行自我调适:

1、忌攀比:“人比人,急死人”。当事者通过攀比,产生对社会生存环境的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

2、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当事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蛊惑的躁动化社会心态驱使下,他们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金钱。但他们的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特别容易陷入由金钱编织的心理误区。

3、给自己准确定位:如今的社会是个开放的格局,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因此,给自己准确定位,保持头脑清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泰然处世,杜绝浮躁心理的发生。

离退休老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异常心理呢

社会上离退休老人越来越来多,可是伴随而来的却是老年人心理疾患的日益增多, 他们到底容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异常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孤独寂寞心理:从岗位上退下来,离开了习惯的集体,离开了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看到子女和邻居忙忙碌碌,而自己却无所事事,好像被抛到了生活之外,常常感到空虚、孤独寂寞。

2、烦躁不安心理:性情急躁、心烦意乱是退休人员中常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社会角色的改变,感到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差,甚至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接踵而来,让人难以接受。加上生理上的变化,承受力开始下降,致使心绪烦闷,焦躁不安,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3、沉湎往事心理:离退休后随着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影响也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身体上的衰老,给老年人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甚至感到“一切都过去了、活着没啥劲了”,于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往事回忆中打发时光,寻找安慰。

4、自卑多疑心理:一些职工退休后生活无人管,药费无处报,意见无处提。于是,觉得“人走茶凉”,自己在单位里已无足轻重,因而产生自卑感。加上生理状态的改变,认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身边发生的一些事,甚至疑神疑鬼的,怀疑别人对自己不怀好意,进而使自己远离群体,成为孤家寡人!

5、恐惧紧张心理:人到老年后,生理机能明显衰退,因此对自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十分敏感,生怕患上什么不治之症,甚至有一天会死去,心理负担较重。

别让“年关心理综合征”困扰你

过年是个好日子,普天同庆,万家欢聚。然而,在不少人心中,过年成了一种压力、一种心病。春节临近,各大医院心理门诊的病人骤增,比平时增加了近三成。除了“抑郁症”、“强迫症”等老病号外,许多患者是因为害怕、厌恶过年来就诊的,医学上称之为“年关心理综合征”。有调查表明,80%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的侵袭,有的虽然没有因此产生心理疾病,但对过年也着实害怕。即使同是患上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由于职业、身份、年龄的不同,人们害怕、厌恶过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冬去春来,又到过年好时节,人们该怎样防治“年关心理综合征”呢?

1、失望族。过年,历来是人生小结之时。如今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自己一年的人生有太多的期望,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蓦然回首,很多人在心中留下的是不满和失望。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感叹光阴虚度,从而陷入强烈的挫败、失望之中,难以自拔。

心理提示:对生活期望越高的人,也越容易失望。这些病人多数在生活、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们并不满足现有的状态,希望短时间内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一旦实现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就很容易心态失衡,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失落感会因为过年变得尤为强烈。其实,如果对工作、生活的一些得失不太在意,制订计划量力而行,就会少很多失落。

防治验方:调低期望值。年初时不要把个人目标弄得过高,要酌情调整。转换视角做总结。过年了,与原来的目标对照也许没有大收获,但换个视角看还有平安,平安不是大福吗? 寻找多重支点。除事业外,亲情、友情、爱情,兴趣、爱好、健康等都足以支撑心灵。进行优势比较。必要时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相比,获取心灵慰藉。确定新目标。这是心理补偿的好办法。

2、恐惧族。过年春运回家拥挤,应酬多,对他们而言,应酬已变成累人的“任务”。有不少人想起过年的应酬就感到害怕和恐惧,甚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心理提示:一是害怕春运回家拥挤,因为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甚至会情绪失控而跳车、跳船等。对于有旅游精神综合症病史的患者,每到春节临近时,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恐惧感。因此,回家前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分紧张,有条件的话可在乘长途车时定时起身活动一下,减轻旅途带来的疲劳。二是害怕应酬,借联络感情的春节走亲访友,对他们来说,已变成一种“任务”,长期应付“狂轰滥炸”的应酬,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防治验方:统筹安排。对推不掉的应酬应安排有序,以收减压之效。化繁为简。尽量减少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化繁为简,节省时间。学会谢绝。并非所有应酬都必不可少,关键是懂得辨别、善于拒绝。淡化欲求。应酬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求,如果少点欲望,就能少些应酬。

3、抑郁族。过年常被视为还“人情债”的日子,给谁拜年、送什么礼物、给多少压岁钱……倘若要做到八面周全,必然陡增压力,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多见于经济条件较差,又特别好面子的人。

心理提示:很多人将春节看得很重,走亲访友,都不能显露出寒酸。即使平时再节衣缩食,过年时也要风风光光。对那些经济条件差的人家来说,过年无疑就是过关,有些人甚至出现抑郁情绪。因此,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不要老拿自己没有的东西去和人家有的东西相比。

防治验方:认知纠偏。人情要往来,但物质与快乐未必成正比,有时只需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或一张贺卡,就可寄深情。量入而出。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主动免礼。不妨从我做起,彼此免礼。分散压力。人情往来的机会很多,来日方长,这么想可使心理压力减轻。

4、孤独族。不能与儿女团聚,对老年人是不小的心理打击。一些身在他乡的人和单身、离异的人,过年也会感到孤独。孤独使人消沉伤感、魂不守舍,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多见于空巢老人和背井离乡的人。

心理提示:老人都希望过个团圆年。有些子女偏偏没有时间回来团聚,或者根本没有子女,这样的老人就会感到孤独。对于背井离乡的人,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也会使其感到更为孤独凄凉。有些人甚至会魂不守舍、思维发生偏执、产生幻觉和妄想,出现思念过度的心理障碍。

防治验方:转念想想。儿女不回来一定有原因,这样想,老人应该可以释怀。替代满足。找身边合适的人交流,使心理需求获得替代性满足。充实生活。学会照顾自己,拥有多一点正当爱好。享受孤独。孤独有时会成为心灵滋养,也许你的孤独恰恰是别人羡慕的自由呢!

5、悲伤族。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他们爱拿出以往亲人的照片或是遗物,睹物思人,心情变得悲伤沉痛。见于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变故的人。背井离乡者。“独在异乡为异客”,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而他独自一人显得更为孤独凄凉。生活境遇遭受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不良情绪就会“如影随形”。如果心理得不到调适,内心压抑不能及时得以宣泄,大脑皮层会处于一种强烈抑制状态,心情变得十分沉闷、痛苦。

心理提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拿出已故亲人的照片或遗物,睹物思人,使丧失亲人者的心情变得悲伤沉痛。家人要加倍关心他们,节日里要多陪伴他们,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境遇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悲伤情绪就会如影随形。

防治验方:重新定位。随着社会角色变化,要在心理上重新定位,保持平常心。心理换位。退休赋闲的老年人唯有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心里才能释然。学会享受清静。热闹是一种幸福,清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呢?采取自然隔离法,把死者用过的物品、照片巧妙移开,不让他们触景生情。

总之,过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拿出勇气来,给自己一些时间、空间,就能克服“年关心理综合征”,过一个顺心顺意的春节。

父母和老师重视关心读写障碍儿童

读写障碍的成因还不清楚,不过一般认为和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上的一些问题有关。可能是生物功能失调引起的认知加工过程的紊乱。

目前国内还没有获得承认的标准检测工具,所以无法准确调查比例,只能根据现有国外的数据以及国内一些局部的调查来估算。

在最近英国公布的数据里,专家认为在该国家成人中,读写障碍的比例应该在5%以上;患病率在5%-15%不等,学龄儿童发生率在5%-10%左右。读写障碍在医学上被统一称为“特殊学习技能障碍”,其中包括了阅读、听说、书写、计算等各个方面。每一个存在特殊学习技能障碍的孩子,其所存在的问题面并不同,而且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智力正常,甚至有些孩子还很聪明,但在某个单项能力上,严重‘短腿’了。

如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包含了很多子项,分别针对不同的能力,例如算术能力、记忆能力、词汇能力等等。一个读写障碍的儿童,往往智商总得分在正常范围内,但读写方面的能力却会比智商得分低,而且是低很多。通俗点来说,也许从整个智商得分来说,是个智力优秀的孩子,可在读写相关的单项测试中,得分却只有一个低智能儿童的水平。区分是不是智商问题关键是到专科医院来做此项测验。

曾经有人试图将读写障碍患者眼中的文字还原再现,人们这才发现,原来在我们眼中清晰平整的文字,在他们眼中,却是扭曲、打结、变形的模样。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和理解当然变得困难无比。这种扭曲和变形并不是眼睛的问题,而是大脑中枢处理相关信息的区域出现了问题,使得这些信息不能很好整合,最后只能呈现出一种歪曲的模样。

事实上,现在国内普通儿科专业人员对于这类学习技能障碍的了解也不多,而在一般人群,比如家长、老师中,更是很少有人听过类似的说法。这些学习障碍的孩子就和早年的多动症注意缺陷患儿一样,被老师和家长当成不用功、不学习、不认真,给予批评、责罚,

父母对孩子的和孩子的预后关系密切。有些家长对于读写障碍有一定了解,他们会主动让孩子来专科医院或者机构接受系统训练。专业人员对于孩子也会更理解,以支持为主,这样的孩子即便读写障碍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但孩子依然可以健康、自信地成长,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更多的知识。

但遗憾的是,有些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有这样的障碍,还有一些则是不了解,他们依旧归因于“孩子不认真”,或者觉得这样“很丢人”,而这样反而可能耽误了孩子,也让孩子在长期的责罚中失去自信,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一、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3个表现

1、本症本症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学校或对陌生的人。

2、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学校里讲话。缄默时与其他人交往,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3、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直到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不一,部分患儿拒绝上学。

 二、病因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儿童,发生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封闭、很少接触外界造成的,长期的“老—小”关系,也有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或初次离开家庭、环境突变等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三、治疗

儿童缄默症是属于心理障碍,在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成人切记:对孩子的缄默症状不易过多注意,不要强迫他们讲话,更不要斥责他们。来到学校后,孩子不愿意说话,老师就不应该总是叫孩子回答问题,但可以让他积极参加小朋友的集体活动,耐心引导孩子多与其他孩子交往,当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或和其他孩子交往时,要给于鼓励、赞扬,只有这样,孩子在交往中才会逐渐讲话,切忌粗暴批评和粗暴干预,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强化他们的缄默症状。

家庭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和家庭游戏。家庭教育目的是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关系,减少粗暴的呵斥,增加善意的鼓励,如孩子主动与客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时给以适度的鼓励,不强迫孩子说话;家庭游戏:邀请孩子的朋友、同学和老师来家中做客,同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不鼓励孩子使用其他的方式交流,但不能反对,以增加孩子的焦虑,诱导鼓励孩子交谈。来客由熟悉到陌生,由少到多,最终,孩子在学校接触到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而忽略学校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1、避免精神刺激 对处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消除心理紧张因素 适当安排和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3、转移法 对患儿的缄默不要过分注意,避免强迫讲话而造成情绪上的进一步紧张,甚至产生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孩子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 以正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基础上,孩子的嘴刚张口讲话,就给与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5、药物治疗 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如有过分焦虑、紧张、恐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抗焦虑药。

儿童期的选择性缄默症只要治疗及时,多数患儿可治愈,一般数月、数年后可恢复正常言语及社交功能,预后较好。极少数可持续到成年。那些有人格缺陷家族史的患儿预后较差。

心理健康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相关资讯

怎么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当你情绪低落时,要学会及时调整不良的状态。外出旅游,看看美丽风景有利于心情愉快;唱歌...

心理健康需要的五种营养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

正念干预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项新近研究表明,正念干预在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中具有良好的接受性和有效性。与常规...

心理健康需要的五种营养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

心理医生给自己的“三剂药”

有人说“眼泪吞进肚里并不会自生自灭,积累久了它就会在心里泛滥成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心理健康需要的五种营养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

心理医生给自己的“三剂药”

有人说“眼泪吞进肚里并不会自生自灭,积累久了它就会在心里泛滥成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心理健康需要的五种营养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

三种心理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心理类型决定人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也决定了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