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自我调理

2020-07-15

糖尿病人想要通过自我调养从而使得血糖能达到理想的水平,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根据医生建议,控制相应体重;二、改善生活方式,忌烟酒、适量运动;三、听从专科医生、护士,包括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的意见,持之以恒。



糖尿病的自我调理相关阅读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查清,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发病年龄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最大的危害是其引发的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检查空腹血糖时应该注意什么

现在很多检查都要求空腹,尤其是抽血时。所以抽血检测空腹血的时候要注意,首先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到12个小时之间血糖,如果空腹时间太长,比如超过12个小时,对于血糖的测定也有影响。在测血糖的前一天晚上不能太兴奋,进行剧烈活动,要保证充分的睡眠,不能有应激状态或近期有感染,它可能对血糖的测定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当天到医院测空腹血时,不能急急忙忙一路赶着到医院后测血糖,也可能会受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到医院以后休息10分钟左右,再去抽血。不但要关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同样重要。因为诊断糖尿病不光是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高也可以诊断糖尿病。所以有的时候尤其是对一些高危人群,不仅关注空腹血糖,还要关注餐后血糖。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根本原因不是十分清楚,但临床上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寻。比如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部分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高。第二,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第三,妊娠期糖尿病或有过巨大儿生产史的妇女,患糖尿病的几率也较高,这是女性特有的预警机制。第四,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现在越来越多年轻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一方面可以引起月经的紊乱造成不孕,引起胰岛素抵抗,血糖的异常,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还有一部分人群体力活动较少,缺少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消耗热量,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油脂摄量过多,合并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比较高。这部分人群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早,且会加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长期服用一些药物,虽然药治疗一定疾病,但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木糖醇

木糖醇和蔗糖相比含糖量比较低,每克木糖醇的含糖量在2.4卡路里的热量,比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少40%。它的新陈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它对血糖的影响不大。它只是一个甜味剂,主要用来满足糖尿病患者想吃甜食,又不敢吃过多的甜食,满足口腹感要求。甜味剂实际上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从安全的角度上,不建议孕妇和儿童用。另外木糖醇不容易被胃消化酶所消化吸收,它直接到肠道,到肠道后只有20%吸收。所以它会引起腹胀、腹泻。所以对于糖尿病病患者,木糖醇可以适量吃,但不要过多,一天的量不能超过50克。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是中医的病名,在传统中医里它叫消渴。消渴是指“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越来越轻、消瘦。这也是糖尿病典型的表现,但是现在不同。现在糖尿病人有可能既不瘦,也不多吃、多喝,但是糖尿病很严重。所以,时代不一样,表现也会不一样,中医不能根据以前的观点认为患者肯定是消渴。有可能消渴是糖尿病,有可能糖尿病的表现不是消渴,要因人而异。

糖尿病患者能吃木糖醇吗

木糖醇与蔗糖相比含糖量较低,每克木糖醇的含糖量为2.4卡路里,比多数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少40%。它的新陈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对血糖的影响较小。木糖醇是一种甜味剂,主要用来满足糖尿病患者口腹感要求。甜味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从安全的角度上,不建议孕妇和儿童使用。木糖醇不容易被胃消化酶消化吸收,它直接到肠道后只有20%吸收,会引起腹胀、腹泻。所以对于糖尿病病患者,可以适量吃木糖醇,但不应过多,一天的量不能超过50克。

妊娠糖尿病影响胎儿吗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显性糖尿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西方化,糖妈妈越来越多。妊娠期糖尿病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它会使胎儿的死亡率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妊娠期糖尿病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正常孕妇的发生率高六倍。妊娠期糖尿病对孩子的影响大小最终取决于血糖控制的情况。如果血糖控制在范围之内,和正常孕妇没有太大差别。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查清,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发病年龄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最大的危害是其引发的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心血管病

糖尿病心血管病包括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高血压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变。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2-3倍,无论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以及患病率等方面糖尿病性心脏病均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更为复杂。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病因有几点,第一个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或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那得糖尿病几率就比正常人要高得多。第二个是基因方面,某一些基因的缺失或者某些基因的变异会引起糖尿病。第三个疾病方面,比如急性胰腺炎,它的并发症里就有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

血糖的检查分为空腹和非空腹,空腹测量指的就是八个小时内不吃任何食物,非空腹指的是吃完饭两个小时之后,一般都是空腹测量,因为空腹测量的准确性高,其实非空腹测量的准确性更加完善。那么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多少?

 1.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测试时间
  非空腹指的是餐后两小时,但是这个检测的时间不是吃完饭之后等待两个小时,而是在刚吃第一口的时候就开始算起,从这个时候到两个小时之后就算是餐后两小时。主要是人吃饭的速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很快就吃完了饭,但是食物还没有来得及吸收,所以体内的血糖含量就没有变化,有的人吃的很慢,吃完之后血糖含量就会有明显的升高,为了不让两者产生很大的误差,所以需要从第一口饭记起。

 2.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
  后两小时的血糖正常值是一个范围,只要不高于7.8mmoL/L,那么就属于正常。如果超过了或者是等于11.1mmoL/L的话,就说明得了糖尿病。如果超过11.1mmoL/L就说明体内的血糖含量非常高,肾脏以及神经的并发症就会出现。如果空腹的血糖正常,但是饭后两小时的血糖值不正常,这就叫做糖耐量降低,这是从健康的身体到达糖尿病的一个过渡期,如果治疗有效地话,就能让身体变为正常状态。

3孕妇的餐后两小时正常值
  孕妇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毕竟肚子里有有个小生命。妊娠性糖尿病非常的危险,所以很多孕妇开始注意自己的正常血糖值,尤其是关于饭后的两小时的血糖值正常变化。孕妇空腹的时候不能超过5.1mmoL/L。一般餐后一个小时是判断孕妇是否得了糖尿病的权威证明,只要不超过10.0mmoL/L就是正常的数值。餐后两个小时规定不能超过11.1mmoL/L,正常的数值则是8.5mmoL/L。
  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的准确度更高,如果第一次检测出超过了11.1mmoL/L的话,那么需要排除一次误差的可能性,再进行一次检查,如果结果一样的话,不排除是得了糖尿病,但是保险起见还是去医院做一下专业的排除检查。

糖尿病饮食应控制总热能

控制总热能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而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由于它所含的氢氧的比例为二比一,和水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患者应供给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目前主张不要过严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 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克~300克,肥胖应在150克~200克。谷类是日常生活中热能的主要来源,每50克的米或白面供给碳水化合物约38克。
  其它食物,如乳、豆、蔬菜、水果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莜麦、燕麦片、荞麦面、玉米渣、绿豆、海带等均有降低血糖 的功能。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无糖食品”,“低糖食品”等,有些病人在食用这些 食品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血糖上升。
  这是由于人们对“低糖”和“无糖”的误解。认为 这些食品不含糖,而放松对饮食的控制,致使部分病人无限制的摄入这类食品,使血糖升高。
  事实上低糖食品是指食品中蔗糖含量低,而无糖食品指的是食品中不含蔗糖,但是这些食品都是由淀粉所组成,当人们吃进淀粉食品后,可转变成葡萄糖而被人体吸收,所以也应控制这类食品。

糖尿病皮肤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使包括皮肤在内的身体各器官发生异常。据报告,30%的糖尿病患者患皮肤病,并且,通常其皮肤病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更严重。各种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的皮肤病分别具有不同特点。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以皮肤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也逐渐增多,其中最常见为皮肤感染、瘙痒症、湿疹,且皮肤病病情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血糖水平、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关系密切。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皮肤病表现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①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局部皮肤干燥、皮肤小血管损害、末梢神经受累、多核白细胞功能障碍以及抗体和补体功能低下等。

真菌感染

据统计,在病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真菌感染者高达40%,且感染后不易治愈,即使治愈也易复发。真菌感染主要由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感染所致,好发部位是外阴、黏膜、皱褶部位及指(趾)甲。外阴念珠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其瘙痒程度与血糖及尿糖升高程度相关,另外,口角炎、擦烂、甲真菌病、股癣、足癣及癣菌病亦较常见。鼻脑毛霉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一般起于鼻腔感染,随后扩散至眼及脑部,可危及生命。

细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中,皮肤化脓性感染发病率约为20%,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表现为疖、痈、毛囊炎、汗腺炎。严重感染可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也较常见,多表现为趾间及甲下感染,另外其引起的恶性外耳炎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外耳道感染,致死率达50%。红癣是由微小棒状杆菌所致表皮感染,通常发生于间擦部位,病情控制差者易患此病。

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尖锐湿疣最常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引起的免疫学异常和末梢神经病变是包括病毒感染在内的各种皮肤感染的重要基础,因此,糖尿病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发病率。

②血管病变所致皮肤改变

坏疽

一般是由闭塞性动脉硬化引起,多为湿性坏疽,常见发病部位为足、外生殖器。足部坏疽在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升高50倍,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和活动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病情严重者可死于脓毒症。

丹毒样红斑

糖尿病患者下肢和足背可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可能为局部微循环受累所致微血管功能性改变。该类患者无发热、血沉增快和白细胞增多,使之区别于丹毒。

无痛性水肿性红斑

常发生于四肢及面部,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面部常潮红,病情控制不良者两颊及下颌可出现持续性潮红,伴毛细血管扩张,在血糖控制后扩张血管可恢复正常。

紫癜

多出现于高龄患者下肢,足部、小腿多见,一般为淤点。

神经血管性溃疡

一般由血管病变、血液高凝状态及自主神经损伤引起。自主神经损伤所致溃疡多见于脚趾、足跟及趾骨等压力高和易反复损伤部位,可为无痛性溃疡,经久不愈。静脉性溃疡易发生于浅表静脉曲张相关部位,动脉性溃疡则常伴疼痛,多发生于远端。

③神经病变所致皮肤改变

皮肤瘙痒症

瘙痒可以是糖尿病起病症状之一,多见于高龄患者,可全身泛发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主要与感染、皮肤干燥或血液循环不良有关。

无汗症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干燥,尤其是小腿伸侧,可伴无汗症。

糖尿病足

发病率为1%~2%,通常由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引起,表现为皮肤易发生皲裂、蜂窝织炎和深部组织感染。

眼、足综合征

发病率较低,患者有神经性足损害和典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④胶原异常所致皮肤病

胶原沉着症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颈后、背部皮肤变厚,较少见。

环状肉芽肿

最常见于四肢远端伸侧,临床表现多样 特殊类型包括巨大型、皮下结节型、穿通性及播散型环状肉芽肿。

糖尿病性硬肿病

多见于伴糖尿病的肥胖成人,颈背部、肩部常见,表现为非凹陷性皮肤硬肿。

蜡样皮肤和僵直关节

较少见,通常见于1型糖尿病。

⑤代谢障碍相关皮肤病

发疹性黄瘤

见于少数严重糖尿病患者,多出现于中年以上男性。常见于肘膝伸侧、臀部,也可发生于黏膜,表现为桔黄色丘疹或结节。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甘油三酯升高时胰岛素抵抗妨碍血液中脂肪清除有关。另外,睑黄瘤常见于中年女性,与高脂血症、肝胆疾病和糖尿病有关。

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见,由血红素合成代谢障碍引起,以面颈、手背等日光暴露部位的散在皮疹和尿卟啉大量增多为特征。

胡萝卜素沉着症

多见于糖尿病伴高脂血症者,血清胡萝卜素水平升高,常见于手足掌侧及鼻唇沟等部位皮肤变为橘黄色,无自觉症状,巩膜无黄染,预后良好。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较罕见,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多伴发胰高血糖素瘤,口周和摩擦部位多见,表现为泛发性、游走性环状或花边状红斑,中央紫癜样,有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留有色素沉着。组织病理示表皮上半部松解坏死,为特征性表现。

糖尿病人吃什么水果好

糖尿病人除有计划地安排每日的热卡、三大营养素摄入外,还应注意主餐外的饮食。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可溶性纤维(果胶),果胶能降低葡萄糖吸收的速率和减少脂肪的吸收,故有降脂、降糖的作用。

但由于水果含糖量比蔬菜高,例如西瓜含糖为4.2%;桃子、梨、批把约8%~1o%;苹果、甜橙、柑桔约11%~13%;香蕉、柿子、荔枝约14%~16%;枣、甘蔗、红果约20%。水果的主要糖份是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双糖,吸收快,易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人能否进食水果,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并做到以下几点:

1、本人能认真进行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坚持定期监测血糖、尿糖,血糖已控制在相对良好和稳定的水平;

2、尽量回避含糖高的干果,选择含糖低的鲜果(例如西瓜、草莓等);

3、进食水果最好在空腹和两餐之间,少量开始,如半个桔子或苹果,最多不超过10og。要从治疗计划中减去相应主食的量,一般2oog桔子或苹果需减去主食25g。

甜味剂

糖尿病人不宜食用含糖的甜食。满足口感只能使用糖的代用品,即甜味剂。目前使用的有木糖醇、甜叶菊、糖精。木糖酸能产生一定热量,在代谢后期才需胰岛素的促进作用。

进食木糖醇后,对正常人和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的幅度和速度都低于葡萄糖和蔗糖。但木糖醇在肠道的吸收率低,吃多了易引起腹泻,还会使血甘油三酯浓度升高。

因此,木糖醇仅适用于控制较好的糖尿病病人,每日用量不超过50g。糖精和甜叶菊的甜度约为蔗糖的300~50o倍,不提供热量,不含营养素。有人曾提出精精有诱发膀胱癌的作用,但近年的研究认为,每日用量少于soo~1o00mg是安全的。但糖精能通过胎盘,妊娠妇女应避免服用。

糖尿病防治知识有哪些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重症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

2.什么人较容易患上糖尿病?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向心性肥胖人士;身体活动不足;四十岁或以上的人士。

3.糖尿病有几种类型?

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若不每天注射胰岛素,一型糖尿病会迅速引起死亡。

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是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的结果。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0%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

4.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1)“三多一少”。口渴多饮;小便及夜尿频繁,排尿量增加;常感感饥饿,食欲增加;体重下降。

(2)视力下降;四肢出现麻木刺痛;

(3)皮肤干燥、搔痒,皮肤疥肿溃疡经久不愈,多见足部。

(4)精神不振、容易疲倦。

5.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患了糖尿病后如不注意控制,可出现血脂升高,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视网膜剥离而失明,肢端坏死等。

6.正确治疗糖尿病——“五驾马车”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

7.糖尿病病人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什么?

(1)控制糖类的摄入量。主食以豆类(如豆面、豆粉等)、谷类(如荞麦面、玉米面、燕麦等)为主。

(2)掌握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牛奶半斤,鸡蛋一个,瘦肉或禽鱼肉二两,豆制品一两。

(3)严格控制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量。食用油以植物油、鱼油、橄榄油和花生油为主。

(4)最好少饮酒或不饮酒。

(5)可食用含糖量低的水果,时间应在两餐之间。

8.预防糖尿病四个点

多懂点:健康知识、防治措施多懂点。

少吃点:油脂食物(黄油及煎炸食品、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少吃点。营养科学,平稳膳食。

勤动点:每周锻炼五天以上,每天运动30分钟。

放松点: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

糖尿病 自我疗法

相关疾病

糖尿病

相关艾灸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拔罐

糖尿病

相关按摩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刮痧

糖尿病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相关资讯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因为糖尿病造成的并发症,故而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往往会出现视网...

胃溃疡的自我疗法

胃溃疡的自我疗法:   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溃疡之一。得了胃溃疡的话,还是要引起重视...

抑郁症的自我疗法

抑郁症的自我疗法:   首选的治疗是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另外就是自我治疗。自自我调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

过敏性鼻炎自我疗法

过敏性鼻炎自我疗法:   过敏性鼻炎的自我疗法,就是自我防护。怎么样做到自我防护呢?...

哮喘的自我疗法

哮喘的自我疗法:   哮喘的自我疗法指导患者自我管理治疗目标达成共识,制定个体化的书...

前列增生的自我疗法

前列增生的自我疗法:   前列腺增生产生的具体原因不明,现在比较明确的跟老年男性和睾...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