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应该注意什么

2020-07-15

糖尿病应该注意什么:
  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往往存在并发症的危险。除血糖控制达标之外,还要注意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每年的糖尿病眼底的检查,糖尿病血管的B超检查,都是预防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非常重要的手段。
  二期糖尿病,应该每年进行并发症的筛查,一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现五年之后进行并发症的筛查。糖尿病可能还会存在其他功能的损伤,肝肾功能需要定期检查,有没有合并其他的疾病。还要关注是不是同时合并了大的血管病变,如常见的动脉硬化等等类似的疾病。



糖尿病应该注意什么相关阅读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蜂蜜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蜂蜜吗:
  对于糖尿病人,不建议吃蜂蜜,因为蜂蜜中虽然含有一些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但是它主要的成分是双糖,还含有一些单糖葡萄糖。吃了蜂蜜后,糖尿病人的血糖会升得非常快,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容易造成血糖的波动。
  另外,蜂蜜中的营养素是其他食物可以代替的,所以可以通过吃其他的食物来满足我们的口感和营养的需要。如南瓜和玉米,它们含有的一些木糖醇可以制造一些甜味,改善病人的口感,但是木糖醇升血糖作用是比较弱的。所以我们不建议病人去直接吃蜂蜜,可以用一些替代品,也可以通过丰富我们的食物,食物多样化来补充需要的营养素,达到一个完善的营养素的补充。

糖尿病针灸扎哪些穴位

糖尿病针灸有很多穴位可以取,中医永远都离不开“辨证论治”。首先,应该确诊患者属于糖尿病的哪个阶段,比如燥热为主的阶段、阴虚燥热的阶段、气阴两虚的阶段、血瘀阻络的阶段、阴阳不足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要取不同的穴位来治疗。比如阴虚燥热型的患者,首先要滋阴,阴虚是糖尿病发病的最根本因素,阴虚可以取、三阴交、太溪、照海,这些都是补肾阴比较好的穴位。如果患者以口渴为主,因为是肺有燥热,可以取肺俞这样的穴位,还可以取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来治疗,如太渊穴。如果患者以胃热为主,就需要泄胃热,取一些阳明经的穴来治疗。当然,取哪些穴还是要具体病人具体来分析。但是有一些治疗糖尿病比较特殊的穴位,比如在后背上有一个穴,古书里叫胃管下俞,现代医学把它定位为胰俞穴。糖尿病是患者的胰腺的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出了问题,对应着的叫胰俞穴,它的位置在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糖尿病病人取这个穴位治疗是非常好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什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生与长期的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以及胰岛素抵抗的状态。高胰岛素的的情况下,可以导致大动脉、小动脉病变,小血管发生病变以后,血液不能有效的供应相对四肢的神经,神经就会病变、受到损害,患者就会出现麻、凉、冷、痛的症状,出现手末梢或者脚的麻木、发凉、疼痛,以及感觉的减退,病人的感觉就像戴了一个手套,穿着一双袜子。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感觉减退,对温度不敏感,在用热水泡脚的时候很容易发生烫伤。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的常见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并伴有体重减轻的症状,但是从临床上来看,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会表现为乏力、消瘦、皮肤瘙痒、胸闷、心慌、反复感染以及视力出现问题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如果家族里有得糖尿病的人,其后代出现糖尿病的患者概率比非糖尿病人家族高3到20倍,而糖尿病不是一对一的遗传疾病,父母是糖尿病患者,孩子是否会发病,这个与孩子出生后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后天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临床工作中,出现这些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很少,多数病人是体检中无意发现。如果在临床中,患者不明原因的乏力,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时要注意警惕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心血管病

糖尿病心血管病包括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高血压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变。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2-3倍,无论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以及患病率等方面糖尿病性心脏病均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更为复杂。

糖尿病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当发现自身患有糖尿病后,一定要找专科大夫进行专业评估。第二、面对糖尿病,患者此时不要自暴自弃,应以认真的态度来看待疾病。第三、在病情日常管理上,需要糖尿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第四、不要偏信所谓的偏方。

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到很多脏器,前期一般要监测血糖,监测分空腹血糖、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餐后两小时血糖。如时间久可以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如糖尿病时间久,可以做心电图、头部核磁等来决定是否有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

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引起症状叫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或者餐后血糖大于等于11.1或者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我们就称之为糖尿病。糖尿病分为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几种,最多见的95%以上的都是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使用葡萄糖输液时须加入胰岛素吗

一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作为治疗药物的稀释液(输液溶媒)时,同时加入4U胰岛素,问医生:“此时为什么要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胰岛素?”,回答是为了兑冲葡萄糖,这种用药方法对吗?为什么不选择葡萄糖以外的输液作为溶媒呢?如果正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此时还需要继续服药吗?

1、临床治疗时,选用药物溶媒,一般会从药物溶解后的稳定性和患者疾病禁忌来考虑。譬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控制钠盐的摄入;或者有些治疗药只适宜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医师一般就会选用糖类输液作为溶媒。另外,有时葡萄糖输液中加入胰岛素是治疗需要。譬如胰岛素、葡萄糖及氯化钾组成合剂(GIK)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临床称作极化液,可纠正细胞内缺钾,并提供能量,减少缺血心肌中游离的脂肪酸。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时的心律失常。

2、对于糖尿病患者,为了避免葡萄糖的过多摄入,可以选择果糖、木糖醇等非葡萄糖输液作为溶媒。但是,因这类输液存在价格较贵、与很多药物配伍禁忌和不是药品说明书推荐溶媒等原因,并不是临床常规选用的溶媒。

3、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时,在不改变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和进食的前提下,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加用胰岛素兑冲输液使用的葡萄糖,一般1U胰岛素可对抗4—5g葡萄糖。

4、糖尿病患者也不是完全不能使用葡萄糖,只是不能过量摄入。可以做一道算术题:成人一顿正常饮食,100克大米(按75%转化为糖)大概也是75克糖左右,而一瓶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含糖量只有12.5g。所以糖尿病患者也不必过于顾忌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治疗需要使用的还是应该使用,只须关注葡萄糖的摄入量和血糖变化即可。

5、胰岛素使用方法,可以皮下注射,不提倡与其他药物混合滴注。原因有:1)胰岛素为多肽结构,易受理化因素影响,与许多药物存在配伍禁忌;2)输液瓶材质会对胰岛素造成吸附作用,进入人体的胰岛素实际用量会减少;3)胰岛素兑冲葡萄糖,并不是两者在输液瓶中化学兑冲,而是胰岛素进入机体内,通过增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糖元的合成,从而降低血糖。胰岛素血中半衰期短,只能几分钟,而皮下注射,吸收慢,作用时间长。

怎么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的特点和起病方式: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 B 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B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生的糖尿病。本型因免疫中介胰岛 B细胞破坏而发病,故 1 型糖尿病病人起病年龄一般小于30岁;起病急,临床症状较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明显;有40%左右的病人会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起病,常有尿酮体阳性或酸中毒,实验室特殊检查阳性〔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可以明确诊断。确诊为1 型糖尿病的病人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特点和起病方式:为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发病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多食、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有关,而与自身免疫无关。2 型糖尿病病人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缺陷为主,病人多肥胖,一般在中老年发病,起病隐匿。此类病人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在发现糖尿病之前往往有多年的病程,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近几年来,2 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向,特别是在肥胖的青少年人群中发生 2 型糖尿病的人数在增加。 该型糖尿病采用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有效果,病情严重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以下列出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1、发病年龄

1 型糖尿病大多在 40 岁以下发病,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 但要注意肥胖青少年和儿童 2型糖尿病发病增加的趋向。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60 岁是高发人群。

2、 起病时体重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 2 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容易患 2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 1 型或2 型糖尿病,发病之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 1型糖尿病者往往明显消瘦。

3、 起病时临床症状

1型糖尿病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 2 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 2 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

1 型与 2 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 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 1 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 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 1 型糖尿病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对病程较长者,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均要采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哪种类型糖尿病的病人,常常需要作进一步检查。这些检查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 C 肽水平,以及血中免疫抗体的检查,如 GAD、ICA、IAA 等。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水果

香蕉、菠萝、荔枝、蜜枣、桂圆含糖量很高,有糖尿病的患者就肯定不能选了。而火龙果、普通、苹果、梨、橙子、柚子含糖量中等我们可以适当地选用,但对量的要有控制。

西瓜看上去很甜但含糖量只有5%不到,这一类含糖量相对比较低的水果,可以相对放宽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但量要控制不宜过多。每个病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要看自己的血糖的指标,每个人的情况因人而异。

饭后吃水果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建议在两餐之间,把水果可以当作一种加餐。糖尿病人建议少吃多餐,在这个中间加餐少吃一点水果其实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夏天是一个出汗多、消耗多的一个季节,不光是我们糖尿病人,普通人也一样,只不过是我们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加强自我保护,因为我们的抵抗力、免疫能力,因为我们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的发生导致了我们一些防御能力的下降,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更要注意。

有些病人可能稍微天气热一点就大汗不止,没怎么运动就有汗往下滴。这个除了有些人他本身就好出汗之外,还跟糖尿病人有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这样一个异常。

还有一些人别人都大汗淋漓他一点汗都没有,这些过多或者过少的出汗都可能与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有关,那么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泌汗功能异常的病人,在夏天尤其要注意恒温,避免这种过高或者是过低的温度。

夏天的时候出汗多特别容易口渴,对于糖尿病病人这种口渴会更加的严重。血糖就是血浆当中的葡萄糖高于正常就叫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这些血浆当中的高的葡萄糖其实就相当于利尿剂。人体大量的水分都通过这些糖分从小便把它排掉了,也就是说这些过高的血浆当中的葡萄糖把我们的水分像抽水机一样的把我们的水分抽干。夏天的时候高血糖的病人非常容易缺水。

糖尿病人由于神经病变也可能会有中枢神经病变等等,或者是血管性病变等等。主要是神经病变的情况下感觉不到脱水,没有口渴的感觉。

饮料温度不能够过冷,因为我们糖尿病病人可能会有一些隐患。比如可能已经有些人发生了糖尿病的植物神经病变以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这样的病人如果再加上冰水的刺激对肠道的刺激可能不是很好,所以尽量不要选择。

其次,糖尿病人感受冷热的这种反应也是下降的,所以可能说稍稍冷一点或者稍稍热一点是感觉不到的。所以要小心,家人最好这个时候或者先用手先摸摸这个温度合适再喝。

这个手指要截掉,都是糖尿病惹的祸

今天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各类病人纷至沓来,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今天下午来了一位如此严重的糖尿病引起的手指感染。

大家想一想,手指还能够保住吗?为什么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条件,还能拖延至现在才来门诊就治?过去的血糖过高不知道吗?为什么不去控制血糖?

我简直是疑问太多了,患者住院后,急查血糖、血常规、凝血、传染病筛查,请内分泌科会诊控制血糖,抗生素皮试,积极术前准备,立即手术治疗。

经过再三斟酌和与病人及家属的反复沟通,最后还是按照我的意见先做引流减压,观察手指血运是否恢复,后期再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尽量为保住手指多做一份努力,但从手术中的情况看,难度非常大,因为在减压的同时,已经看不到创口内的渗血出现。

回过头来,我再次仔细的追问,断断续续的了解到一些情况。没有医保,害怕治疗花费;血糖高的情况也知道,医生建议用胰岛素控制,听人说会产生依赖,所以坚决不用胰岛素,也不服药治疗;去别的医院看都认为没有问题(我十分怀疑这句话的真伪);还有的医院拒绝收治(我更怀疑这句话的真伪)。。。。。。

原来我曾经以《糖尿病足,每20秒锯掉一只》为题,写过类似的文章,就是要给大家提个醒,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6年4月6日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共有糖尿病患者4。22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8。5%。目前,2型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90%,其主要诱因为超重和运动量不足。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病程长,症状隐蔽,当足部产生了溃疡、感染、变黑,不得不截肢的情况下才到医院诊治,一定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说糖尿病足的治疗要趁早,越早越好,要走预防为主的策略。手指的感染初期发生时,也是要提高警惕,尽早干预。

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要高度警惕,都要定期筛查糖尿病足,或者手,一旦发现手部或者足部出现感觉减退、缺血、畸形等危险因素时,就要接受医生诊查、指导,尽可能地去除危险因素,及时有效的接受治疗最为重要。

严格意义上说,预防糖尿病手足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尽量减少摩擦、碰撞,尽量选择合适的鞋和袜子,在修剪趾甲时,不要修剪太深,以免诱发甲沟炎等。

相信大家明白了这些道理,从早开始,从严执行,一定在早期预防和避免不应有的悲剧发生。从这些类似的案例中汲取更多教训。

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鳝鱼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1991年决定,将每年的11月14日作为世界糖尿病日,呼吁人们关注糖尿病的危害。11月14日这天也是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班廷的生日。2006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世界糖尿病日确立为联合国日。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2.5亿人,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在20年内将增至3.8亿人。糖尿病不仅危及成年人健康,更是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对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无论1型还是2型,坚持药物治疗是必须的,但饮食控制永远都是治疗的基础,除去大家熟知的对糖尿病有好处的食物外,鳝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功效

鳝鱼,亦称黄鳝、长鱼、海蛇等,是我国特产。鳝鱼味鲜肉美,并且刺少肉厚,又细又嫩,我国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黄鳝味甘性温,中医认为它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现代营养学研究也表明,鳝肉中含蛋白质、脂肪,还含有磷、钙、铁、多种维生素和尼克酸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食品,更是病后体虚、身体羸弱、营养不良者的上好滋补品。

此外,黄鳝对糖尿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从黄鳝中可以提取分离出黄鳝鱼素A和黄鳝鱼素B,两者共同作用,可起到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对高血糖患者而言,黄鳝鱼素可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而在血糖低于正常时,黄鳝鱼素则可以起到升高血糖的效果,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常吃鳝鱼对血糖的稳定将大有裨益。

鳝鱼的维生素A含量很高,维生素A可以增进视力,有这样一种说法“鳝鱼是眼药”,过去患眼疾的人都知道吃鳝鱼有好处。

鳝鱼中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经常摄取卵磷脂,记忆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鳝鱼肉有补脑健身的功效。

黄鳝营养虽高,但必须是鲜活的才能食用,死黄鳝千万不可食用。这是因为黄鳝蛋白质构造中含有很多组氨酸,黄鳝一旦死后蛋白质结构就会迅速分解,细菌乘虚而入,组氨酸很快就会转化为一种有毒物质——组胺,人吃了之后会中毒,轻则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重则会出现低血压等不适。

烹饪指导

1. 鳝鱼宜现杀现烹,鳝鱼体内含组氨酸较多,味很鲜美,死后的鳝鱼体内的组氨酸会转变为有毒物质,故所加工的鳝鱼必须是活的。

2. 黄鳝肉味鲜美,骨少肉多,可炒(炒鳝糊)、可爆(虾爆鳝)、可炸(山石脆鳝)、可烧(大烧马鞍桥),如与鸡、鸭、猪等肉类清炖,其味更加鲜美,还可做为火锅原料之一(四川火锅)。

鳝鱼大的适合烧,小的可以炒,放重料,如胡椒粉、大蒜,都是去腥提香的佐料。我们自己做不来,不如在外就餐时点一道鳝鱼菜。

食用禁忌

黄鳝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这是因为黄鳝属于温补类食物,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以及急性炎症患者均不宜食用。

对于那些平素容易“上火”的朋友,对黄鳝也要敬而远之,以防“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