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厥阴病证,中医病证名。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其发病可因阳经病误治或阴经病不愈发展而来,亦可由本经自病。不但可见于外感病,同样可见于杂病中。
病因
可因阳经病误治或阴经病不愈发展而来,亦可由本经自病。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症情分析
邪入厥阴,心包之火炎上则上热;热灼津伤,故消渴饮水。厥阴之脉夹胃,上贯膈,火性炎上,肝气横逆莫制,故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又因下焦有寒,脾失健运,更因肝木乘犯,故不能进食,强食则吐,内有蛔虫者,常可吐出蛔虫。
常用中药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常见证型
1、上热下寒、厥热胜复证
因肝邪乘犯脾土,而多见上热下寒证,阳并于上则见口渴不止,肝气横逆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似饥不欲食;阴趋于下而脾虚肠寒,如素有蛔虫,进食时则可能上泛而吐出。治宜温清并用,扶正制蝈,方用乌梅丸(《伤寒论》)。
2、厥阴寒证
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此乃为血虚寒厥。血虚之人,为寒所凝滞,气血不和,四肢失于温养而手足逆冷,血液不能荣于脉中而脉细欲绝,治宜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伤寒论》)。若内有久寒而见头顶冷痛,干呕吐涏沫者,因肝经上至巅顶,治宜养血通脉,兼温降肝胃,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
3、厥阴热证
临床表现有热利里急后重,口渴,脉数,乃肝热下迫大肠,秽气郁滞于魄门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凉肝解毒,方用白头翁汤(《伤寒论》)。若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而见干呕吐涎沫,伴头痛以巅顶为主者,治宜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方用吴茱萸汤(《伤寒论》);若厥阴证大吐、大下、大汗后胃气上逆,则发为哕逆,亦有胃寒与里实之分,应随证而治。
转归预后
厥阴证的预后取决于两个方面:一则阳气的胜衰,若纯阴无阳,阳气亡脱则不治必死;若阳气回复,利止足温则预后较好。二则胃气的有无,若久病而突然欲食,食后暴热,为除中之证,必死;虚寒证而见实脉,亦无胃气,必死;若是趺阳脉和,为胃气未衰,尚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