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阳明病证,中医病证名。是外感伤寒病变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可因邪热内实的机制不同,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一般说腑证较经证为重,从病的发展来说,往往经证的邪热进一步亢盛,消烁津液,导致肠燥腑实则成腑证。
病因
多由太阳经证不解,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内传入里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即成里实热证。
病机
主要病机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气亢盛,正盛邪实。
症情分析
1、阳明经证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易化燥化热。里热炽盛,弥漫全身,蒸腾于外,故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邪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热盛伤津,且汗出复伤津液,故大渴引饮;邪热上扰,心神不宁,则见烦躁;气血涌盛于面,故面赤;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脉洪大有力,苔黄燥,为阳明里热炽盛之象。
2、阳明腑证
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四肢禀气于阳明,肠腑实热弥漫,故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腑气不通,故脐腹胀满而痛,大便秘结;邪热上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甚则狂躁不安;苔黄燥有芒刺,或焦黑燥裂,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故;邪热亢盛,有形之邪阻滞,脉道壅滞,故脉沉而有力,若邪热迫急则脉滑数。
常用中药
常见证型
1、阳明经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
方剂:白虎汤(《伤寒论》)。
常用中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阳明腑证
临床表现:日哺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者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治法:泻下通腑。
方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常用中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转归预后
本证可由他经传来,亦可本经自发,多因太阳表病误治失治,病邪入里,或外邪直犯阳明,遇胃阳亢盛治人,或少阳病发汗利小便等法误治后转归阳明。而阳明腑证病势较重,如不及时施治,邪热扰及心神,还可出现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