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5

血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色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常见于心悸、眩晕、头痛、痉证、血证、便秘、发热、月经不调等疾病中。

病因

导致血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血液耗损过多,新血未及补充,主要见于各种出血之后,或久病、大病之后,或劳神太过,阴血暗耗,或因虫积肠道,耗吸营血等;二是血液生化不足,可见于脾胃运化机能减退,或进食不足,或因其他脏腑功能减退不能化生血液,或瘀血阻塞脉络,使局部血运障碍,影响新血化生,即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

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

症情分析

血液亏虚,脉络空虚,形体组织缺乏濡养荣润,则见颜面、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脉细无力;血虚而脏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则见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悸,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血虚失养而心神不宁,故症见多梦,健忘,神疲等。

常用中药

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

常见证型

1、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虽静卧不能减轻,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唇舌色谈,脉细弱,或结代。兼见失眠多梦,易惊健忘。

治法:养血安神。

常用方剂:四物汤加减。

2、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夜盲,手足麻木,筋脉拘孪,爪甲不荣,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唇淡无华,舌谈,脉细或弦细。

治法:补养肝血。

常用方剂:补肝汤。

常见病

1、心悸

临床表现以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细弱为特点。此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或因失血过多,心失所用所致。治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济生方》)或用炙甘草汤(《伤寒论》)。

2、虚劳

临床表现以心、肝血虚症状为主:心血虚以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为特点,多由禀赋不足、精血不旺、思虑耗伤心血,大病之后,失于调理,阴血亏虚,久而不复,积虚成损所致。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养心汤(《证治准绳》)或归脾汤(《妇人良方》);肝血虚以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惊惕不安、月经不调、经闭,甚则肌肤甲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弦细为特点,此由情志郁结,暗耗肝血,或失血过多,久病之后失于调理,阴血亏虚,甚则血虚化燥,久而不复,积虚成劳所致,治宜补血养肝,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味。

3、眩晕

临床以眩晕于劳累后发作或加重,面色无华,唇甲苍白,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等证为特点,此由久病心脾两虚,或热病耗伤阴血,血虚不能滋濡周身,血不上奉于脑,或血虚阴亏,虚热上扰清窍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妇人良方》)加味。

4、头痛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隐隐作痛,遇劳则甚,心悸失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此由久病正虚,或失血过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所致,治宜补养气血,方用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味。

5、便秘

临床表现以大便秘结,努责乏力,面色无华,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脉细。此由久病体虚,年老体衰,产后亡血,或血虚津少,大肠失于濡润,或血少而致阴虚内热所致。方用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6、血证

临床表现为鼻衄、齿衄、甚或肌衄,面色晄白,头晕眼花、心悸、神疲乏力等特点,此由失血过多,血虚气亦亏,气不摄血,故血出不止。治宜补气摄血,方用人身归脾汤(《妇人良方》)。

7、发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昼轻,心悸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数。多由久病心肝血虚,或脾不生血,或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清热养血,方用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

预防调护

1、因心血不足,心体失养,要避免外界的恶性刺激,以免突受惊恐,加重心神不宁之症。

2、心血不足,宜安静休息,不宜过劳或思虑过度,暗损心血加重病情。但也不宜过逸,否则气血运引不畅,因“久卧伤气”,导致气血停滞,可诱发“厥心痛”,应在体力许可范围内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气血畅行。

3、避风寒,节劳役,以免感邪损气,加重病情。

转归预后

血虚可与气虚、阴虚、血瘀等兼并存在,而为气血两虚证、阴血亏虚证、血虚夹瘀证。血虚发展可致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