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6

少阳病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因邪郁于机体表里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西医学的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肾盂肾炎、产后感染及败血症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病因

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足少阳胆经及胆腑部位所致,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弦。

症情分析

邪出于表与阳争,正胜则发热;邪入于里与阴争,邪胜则恶寒,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故见寒热往来;胆热扰心则心烦,上炎则口苦,灼津则咽干,上扰清窍则头目晕眩;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邪热扰胃,胃失和降,则见默默不欲饮食,欲呕;脉弦为肝胆受病之征。

常用中药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针灸疗法

1、针刺

取穴风池、液门、隔俞、内关、上脘、梁丘、期门等,针用泻法为主,每日1-2次。

2、推拿

于汗、胆、胸胁及少阳经脉区轻轻按揉,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以上方法,有退少阳寒热、和胃止呕等作用。

常见病

1、温病伏暑

多表现为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苔腻,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证皆减,但胸腹灼热始终不除的特点,此乃暑湿之邪,郁阻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治宜清泄少阳,佐以利湿,方选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2、疟疾

则多表现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一日、二日或三日一发,始则寒慄,重被不温,呵欠乏力,皮肤栗起,继则寒冷止,身大热,烦渴引饮,唇红面赤,最后全身汗出,脉静身凉等“正疟”的特点,由疟邪伏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阳气被遏,不能伸展,故见寒象;郁遏之阳,得以外达,故见热象,热随汗泄;脉静身凉而暂时停止。治宜和解表里,截疟祛邪,方用柴胡截疟饮(《医宗全鉴》)。

预防调护

1、本证汤药应水煎温服。服药后因枢机运转,三焦通利,正气振奋,与邪交争,可见高热寒战、然后正胜邪却汗出而解,此种现象林“战汗”,为疾病转愈的佳兆,勿以为怪。

2、注意观察病人寒热情况,恶寒时可加衣被,或用热水袋取暖;发热时可解衣去被,去掉热水经,并注意观察有无汗出与黄疸等惜况。

3、病人如果恶心呕吐,除补液外,可针刺曲池、大椎、内关、合谷、足三里以和胃止呕,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4、病室环境要安静舒适,避免喧哗吵闹,以利病人休息。

5、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可用发汗、吐、下之法;脾胃虑寒者应忌用小柴胡汤

转归预后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证候。多由太阳之邪下解,传入少阳所引起,亦可因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气相乘,发自少阳,或厥阴转出少阳所导致。证属正虚邪实之候。正虚是气血虚弱,阳气不能卫外,腠理疏讼;邪实则为胆火内郁,或兼挟有气郁、邪热、水饮、外感邪气。其病位虽以肝胆为主,然往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脾、胃、肺等,使病情里情复杂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