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积滞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6

饮食积滞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出现的证候。常见于腹痛。

病因

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病机

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常用中药

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针灸疗法

毫针泻法。

常见病

腹痛。

预防调护

平素饮食有节,进食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忌暴饮暴食及食生冷、不洁食物。食积腹痛者宜暂禁食或少食。医生应密切注意患者的面色、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伴随症状,并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如见患者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需警惕出现绝脱证,须立即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转归预后

腹痛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其所属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消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