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火上炎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小儿胃火上炎证,中医病证名。指胃火炽盛,导致口唇、舌、齿龈溃烂、红肿、疼痛等症状的证候。常见于口疮、重龈、牙痈、唇疔等疾病中。西医学中的口腔溃疡、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病程中可见本证。

病因

多因胃有积热,或外感温邪,入胃化火;或阴虚生火,上逆咽喉,外干唇龈及口舌;或过食肥甘厚味,积热上乘。

临床表现

口,舌,咽喉、唇及齿龈肿痛,或糜烂,或生疮,口臭流涎,或发热、或啼哭拒食,甚者可呕吐食物与痰涎,大便秘结,口渴烦躁,尿赤,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症情分析

胃火炽盛,循经上延至口,舌,咽喉、唇及齿龈,则见口,舌,咽喉、唇及齿龈肿痛,或糜烂,或生疮,口臭流涎;胃有积热,功能异常,则见发热、或啼哭拒食,甚者可呕吐食物与痰涎;热伤津耗,则见大便秘结,烦躁,尿赤;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皆为热象之征。

常用中药

石膏黄芩黄连升麻、生地、丹皮。

针灸疗法

1、针刺

选用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配天突、少泽、鱼际穴。亦可选用少商、商阳浅刺出血,配尺泽、人迎、天突、太渊、关冲、合谷浅刺轻旋。

2、耳针放血

在耳轮一、轮二、轮三区,用三棱针刺入1-2分深,放出1-2滴血。也可在耳壳背部的小静脉上,稍稍刺破,放血2-3滴。

3、耳穴理针

在耳廓扁桃区,咽喉区,选取压痛点,埋王不留行籽,每日指压2-3次,每次10-20分钟。

其它疗法

1、灸脐法

艾绒或加入其他药物如丁香茱萸附子细辛等,做成长15厘米,直径1.5厘米的艾条,对准脐部进行悬灸,—般距皮肤2cm左右,连续灸5~10分钟,以皮肤潮红感觉热痛为度。也可用雀啄灸。每日—次,重者加一次,注意防止烫伤。

2、雾化吸入

银花10g,菊花10g,黄芩10g,大黄10g,煎水50ml(制成注射剂型更佳),加入鱼腥草注射液20ml,雾化吸入,每次15分钟,每日2次,五天为一疗程。初发者用一疗程,复发可用2~4疗程。

常见病

1、口疮

可见口舌溃疡,甚至满口赤烂,并伴有口臭,便干或秘结,舌红苔黄腻。多由于过食肥甘,积热上乘。治用导滞清热法,方选集成沆瀣丹(《幼幼集成》)。

2、重龈

临床主要表现为牙龈肿如水泡,疼痛难忍。此因胎热蓄于胃,循经上犯所致。治用清胃解毒法,外用冰硼散(《外科正宗》),内服清胃散(《兰室秘藏》)。

3、牙痈

上下牙床肿痛、流脓,满口臭秽。此由温毒内蓄,胃火炽盛所致。治应清胃火、解热毒以消肿,《幼幼集成》书中用凉膈散(《和剂局方》)加知母、石膏、升麻,频频含咽。

4、唇疔

来势凶猛,初见唇部坚硬小结,迅速肿大,鲜红发热,疼痛剧烈,甚至溃烂流脓。此多因素有内火,复感温毒,致胃火炽盛,毒热壅滞于唇。治此证非大清大解不可,方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预防调护

1、保持口腔清洁,每次乳食后,宜饮清水清洁口腔,防止乳食残留,引起口腔、咽喉疾病的发生与加重,尤其不宜口含乳食入睡。

2、宜用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饮食,更应禁食辛、辣、炙博之品,防止生热生火。

转归预后

胃为水谷之海,胃火炽盛,致胃津受损,毒热壅滞。若不及时清毒,易造成度火攻心,引起神昏,谵语重症,必须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