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湿热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4

肝经湿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蕴聚肝经,以胁肋胀痛,或阴部潮湿、瘙痒,阴器肿胀疼痛,或耳胀痛流脓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胁痛,阴肿,淋证,带下,黄疸等疾病中。西医学的肋间神经炎、阴囊湿疹、中耳炎、附件炎、高血压病、胆石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中可见本证。

病因

嗜食辛辣,肥甘或过量饮酒损伤肝脾,或久居潮湿之地,复感湿热之邪,或外邪入里化热,气机郁滞而致。

临床表现

黄疸,胁肋胀痛,饮食衰少,口苦、恶闻荤腥,身困乏力,或阴部潮湿,瘙痒,阴器肿胀疼痛,或耳胀痛流脓水。若湿重于热,苔白膩微黄;热重于湿,苔黄腻,小便短赤,脉濡数或滑数。

症情分析

足厥阴肝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肝经湿热下注,阴部皮肤受戕,皮疹迭出,搔痒难忍,湿性粘滞,热壅血滞,故局部有灼热感;搔之流出滋水,为湿热之象;如波及睾丸,则局部肿痛;妇人为湿热所困,多见带下黄赤、臭秽,下焦有湿热,影响小便通畅,故有小便灼痛、赤涩;苔黄主热,腻为湿象,弦为肝脉,数为热证。

常用中药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

针灸疗法

1、针刺

取期门、日月、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主治胁痛,口苦,黄疸等证,纳呆加刺中脘、足三里穴,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取关元、太冲、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主治带下阴肿等证,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2、艾灸

本证属热、属实,故艾灸、温针等方法均宜慎用。

常见病

1、黄疸

多表现为一身面目悉黄,胁痛,口苦,恶闻荤腥,体倦乏力等。湿偏重者,黄色晦滞,兼见肿胀,身重,头如裹,纳差,便溏,舌红苔黄白相兼而膩,脉濡不数;热偏重者,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身热心烦,便结溺赤,舌红,苔根黄腻,脉沉弦而数。前者治宜宣气化湿清热,方选二金汤(温病条辨》)加茵陈;后者治宜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方选四逆散(《伤寒论》)去甘草,合茵陈蒿汤(《伤寒论》。

2、胁痛

多表现为胁肋胀痛,或阵发剧痛,痛引心下或胸背,口苦,咽干,呕曙,或寒热往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耳胀痛流脓水,治宜疏肝利胆,清解湿热,方选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3、臌胀

其临床表现以腹大坚满,胁腹攻痛,面色萎黄,舌质紫绛,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此因湿

热壅结,气滞水停,肝脾两伤,病及血分,湿热与瘀交阻而致,治宜清热利水,活血化瘀,方选茵陈蒿汤(《伤寒论》)合化瘀汤(验方)加减。

4、带下病

多表现带下淡黄,粘稠臭秽、量多,或赤白杂下,或伴有外阴瘙痒,阴器肿胀疼痛,小便淋浊,此因肝经湿热下注而成,治宜泻肝胆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预防调护

1、因部分患本证的病人有传染性,故应注意公共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性生活卫生。

3、患阴痒、淋浊、湿疹、带下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

4、忌食辛辣、肥甘、厚味等物,如烟酒、肥肉等。

转归预后

本证的病理演变有三: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湿热不解,波及于胆,形成肝胆湿热证;湿热之罹患,病情缠绵,日久伤及阴分,使阴分亏损,形成肝阴虚证;肝经湿热不解,乘于脾土,使脾失健运,湿热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