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恶寒,症状名。是指病人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不能解其寒的一种症状。恶寒与畏寒,恶风不同,恶寒是不受风吹即有怕冷的感觉,虽居内室内,甚加衣盖被近火取暖仍觉全身发冷;畏寒则指经居于室内或添加衣被、近火取暖,怕冷的感觉可以缓解。恶风则是遇风吹始觉怕冷。但须注意,恶寒、畏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恶寒。恶风、恶寒和寒战有程度的不同,轻则恶风,重则寒战。一般来说,恶风、恶寒、寒战在外感病中,而是畏寒则多见于内伤杂病中。

病因

1、风寒束表

寒邪外感,卫阳被郁所致。单为寒邪所伤或风寒相兼为患,其寒那较凉燥为甚,故恶寒更甚,周身骨节疼痛,或伴气喘。

2、凉燥袭肺

寒邪外感,卫阳被郁所致。为秋深初凉感受凉燥之邪,较前证寒邪为轻。

3、邪郁少阳

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以口苦、咽干、百骸,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等,脉弦为少阳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

4、邪伏膜原

阳虚湿困之体,复感寒邪,伏于募原,客于半表半里,阳气运行受阻,故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寒湿困脾,运化失职,故神疲肢倦,舌苔白腻;少阳之气不利,故胸胁痞;脉象弦迟

为邪气内伏之象。

5、少阴寒化

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熱恶寒,身倦肢冷、但欲寐、脉微细、身肿、呕利等症。

6、真热假寒

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所致,主要表现为热极似寒的症状。其虽有恶寒肢冷但不欲近衣被,胸腹灼热,烦溽饮冷,声高气粗、舌红菩黄,脉虽沉而数有力,其以真热症为主,本质为阳盛于内而格阴于外。

7、疮疡初期

由外感热毒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外受损伤等,以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塞不通而发病。恶寒为邪正相争剧烈,邪毒路张之象,一般比较短暂,旋即发熟,局部红肿灼痛。

8、寒饮内停

病由频伙停滞体内,或胸助,或肠胃,或四肢。痰伙为阴邪,寒饮内阻,阳气不能宜通,故见恶寒等症。临床根据痰饮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也不一。如饮停胸隔,则以咳唾痰涎、喘息抬肩为主症;饮停胁下,则以胁痛不能转侧为主症;饮停肠胃,则以肠鸣沥浙为主症;饮停四散,则以身体疼重、肿胀为主。

针灸疗法

主穴风池、大椎、合谷。配穴寒重热轻者加风门、列缺、迎香。热重寒轻者加鱼际、尺泽外关。恶寒重诸穴均用泻法刺激可略强,使之出汗,风门可针后加灸。发热重诸穴均用泻法,风池宜向内眼眦方向刺,使针感放散至同侧头颞部;鱼际快速进针,施捻转提插泻法后不留针;大椎穴针后可加罐。

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

临床表现:恶寒甚,或有发热,无汘,头身疼痛,或鼻塞流涕,气喘,苷喜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发散风寒。

常用方剂:麻黄汤等加减。

2、凉燥袭肺

临床表现:恶寒甚,发热轻,头痛无汗,口、鼻、咽于燥,咳嗽痪少,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治法:轻宜凉燥,宜肺化炎。

常用方剂:杏苏散加减。

3、邪郁少阳

临床表现: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苔薄白,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加减。

4、邪伏募原

临床表现: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助痞清,舌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祛寒截疟。

常用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常山草果等。

5、少阴寒化

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精神萎靡,但欲寐,常伴身肿、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徽细而沉。

治法:温阳散寒。

常用方剂:四逆汤。

6、真热假寒

临床表现:恶寒,甚则寒战、神昏。恶寒不欲近衣被,胸腹按之灼熟,烦渴饮冷,声高气粗,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焦黄而干,脉沉而滑教有力。

治法:清里泻热。

常用方剂:白虎汤或承气汤类化裁,俾里热解,外寒即和。

7、疮疡初期

临床表现: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

常用方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8、痰饮内停

临床表现:眩晕,恶寒胶冷,胸脘湝闷,呕吐潸水、涏液,苍白滑,脉弦紧或弦滑。

治法:通阳化饮。

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大小青龙汤、木防已汤等加减。

常见病

本症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病症。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

预防调护

治疗期间应该戒烟或少喝酒,并注意适当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