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魈、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芩的原文】
黄芩⑴,味苦,平。治诸热⑵、黄疸⑶、肠擗泄痢,逐水⑷,下血闭⑸、恶疮⑹、疽蚀⑺、火疡。一名腐肠⑻。生川谷。
【黄芩的注释】
(1)黄芩:《孙本》作“黄岑”。《证类》将黄芩列在中品,但本条文中无“补虚羸”等语,故移入下品。
(2)热:《图经衍义》作“疾”。
(3)疸:《玄大观》作“疽”。
(4)逐水:《图经衍作》作“月水”。
(5)闭:《森本^考异》云:“《长生疗养方》脱‘闭’字。”
(6)疮:《孙本》、《问本》、《周本》、《黄本》作“创”。
(7)疽蚀:《图考长篇》、《孙本》、《问本》作“疸蚀”。
(8)肠:《本草和名》、《森本》作“腹”。其他各本作“肠”。
黄芩
【黄芩的译文】
黄芩味苦,性平。主治各种发热症状、黄疸、下痢脓血、经闭、日久不愈的恶性疮疡、阴性疮瘍、火热疮,还有逐水作用。又叫腐肠。
【黄芩的形态分布】
2-58黄茶
唇形科黄芩。多年生草本,高约30?120cm。主根粗壮,外皮暗褐色,内部黄色。茎基部多分枝。叶对生,披针形,具短柄,下面被下陷的腺点。总状花序顶生,花偏向一侧;萼二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果时增大;花冠二唇形,蓝紫色,近基部作直角向上弯曲。小坚果卵球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主产于河北、内蒙、辽宁、吉林等省区。生于向阳山坡、草原。药用部位为根。春秋采收。
黄芩
【黄芩的药材特征】
2-59黄芩、黄芩片
药材: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顶有茎痕或残存的茎基,上部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暗色或棕黑色,枯朽或已成空洞者称“枯芩”。气弱,味苦。
饮片:蒸透,或沸水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为黄芩片。深黄色,长条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5?2cm,厚1mm,边缘粗糙,中间有棕色圆心,或棕黑色枯朽状。黄芩片加黄酒,炒成酒黄芩,深黄色,有焦点,有酒香气。黄芩片炒炭为黄芩炭,色焦黑,泛黄。
【黄芩的附方】
1.黄芩汤:黄芩150克,芍药100克,甘草100克(炙),大枣12枚。上四味,以水10升,煮取3升,去渣,温服1升,日再,夜一服。治肠滞下利。(《伤寒论》)
黄芩
2.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25克。上件,细切。每服15克,水1杯半,煎至八成,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
3,治肝热生翳:黄芩50克,淡豉150克为末。每服15克,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普济方》)
相关对药
相关方剂
清热泻火,滋阴养血。
清热生津除烦。
清里解表。
功能凉血清热。
相关偏方
清肺街火,活血凉血。适用于鼻息肉。
牙龈生痈。
肺热毒犯所致鼻前孔皮肤红肿、糜烂。
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①《太平圣惠方》。心脏积热,呕血鼻血,或发或止。②《经验广集》。盛夏时有大热症,头大...
相关食疗
适用于肝火型中耳炎,病程尚短者。
清热泻火、明目。适用于上焦肺火盛或郁热导致的急性结膜炎。
适用于心胃火盛型口疮。
相关茶方
黄芩清肺胃之热,蒲公英凉血、解湿热,天花粉消脓肿、清胃热、生津。这款茶适用于上火导致...
清热疏风,适于风热头痛轻者。
通便温养。
相关资讯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解毒,止血,安胎。 用于治疗:预防猩红...
黄芩现代佐证 ...
黄芩是祛湿清热常用药,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
《中药大辞典》:直萼黄芩 拼音Zhí è...
《中药大辞典》:黄芩子 拼音Huánɡ...
胃肠疾病>黄芩素铝胶囊...
清热解毒>黄芩片 HuangQinPian 黄芩片说明书 ...
五官用药>九味芩香含漱液(原复方黄芩含漱液)...
五官用药>熊胆黄芩滴眼液(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