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水火烫伤。
【白蔹的注释】
{1}微寒:《敦煌本新修》作朱书《本经》文,其他各本注为《别录》文。
{2}赤:《新修》原作“亦”,据《千金翼》、《证类》改。
{3}阴中肿痛:“阴”,《新修》、《千金翼》原误“除”,据《证类》改。“痛”字后,《纲目》有“带下亦白”四字,并注为《本经》文。
{4}菟核:《纲目》注为《别录》文。
【白蔹的译文】
白敛味苦,性平。主治痈肿及各种疮疡,可消散郁结的邪气,可止痛除热,治疗眼中红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发炎。又叫兔核、白草。
【白蔹的形态分布】
葡萄科白蔹。多年生攀缘藤本。根块状。茎具卷须,多分枝。掌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5片,再作羽状或掌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或菱形,边缘具粗锯齿,基部楔形;总叶轴有翅。聚伞花序,花淡黄色。浆果扁球形。花期3~6月,果期5~8月。主产于河南、安徽等省。生长于山坡林下、村宅道旁。药用部位于为块根。春秋采收。
【白蔹的药材特征】
药材:整根长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0cm,直径1~3cm。药材多切成纵瓣斜片。纵瓣长圆形或近纺锤形,直径1~201X1,切面周围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斜片为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掠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味甘。
饮片:一般横切成薄片,厚约2~3mm。
【白蔹的附方】
1.治汤火灼烂:白敛末敷之。(《备急方》)
2.白敛消疽汤:治疗乳腺增生。白敛、苏叶各20克,漏芦、通草、水蛭各10克,陈皮、瞿麦、木贼各30克,金银花60克,水煎服。
3.诸物哽咽:白敛、白芷等份为末,水服10克。(《圣惠方》)
4.治发背初起:水调白敛末,涂之。(《肘后方》)
5.镇心丸:银屑12铢,水银12铢,牛黄6铢,大黄3克,茯苓1.5克,茯神、远志、防己、白蔹、雄黄、人参、芍药各1克,防葵、铁精、紫石英、珍珠各2克。上十六味,先以水银和银屑为泥,再以诸药和丸,3岁儿如麻子2丸,随儿增之。(《备急千金要方》)
相关偏方
呕血不止。
中风肿痹,风痹筋急,肝痹。
金疮,箭在肉中不出。
箭头不出。
相关资讯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水火烫伤。 ...
拼音Tǔ Bái...
《中药大辞典》:白蔹子 拼音Bái L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