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盗汗,症状名。是指睡时出汗,醒后汗止的汗出异常症状。盗汗常因阴血不足,湿阻气机等所致。痨病、佝偻病和温热性外感病恢复期多有盗汗。临床若对导致盗汗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盗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素体虚弱、久病体虚,烦劳过度,或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致心血不足,心液不藏,而为盗汗。

2、高热、呕吐、暴泻等之后,余热未清,阴津耗损,致阴虚火旺,逼津外泄,而为盗汗。

3、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嗜食辛辣,湿热偏盛,邪热郁蒸,逼津外泄,故见盗汗。

4、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以致精血亏少,不能濡养,阴虚气弱,亦可使卫表不固而出现自汗或盗汗。

病机

多属阴虚内热所致。

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大椎透结核穴,华盖透璇玑、尺泽,或肺俞透天柱,膻中透玉堂、足三里。手法选用可据病情程度而定,30日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疗法

取膏肓、膈俞、胆俞等为主穴,配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5~7壮,10次为1个疗程。

3、穴位注射疗法

主穴取结核穴、肺俞、膏肓、肺热穴、肾俞,配穴取孔最、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用维生素B1,注射主穴、配穴各1个,隔日1次。

4、穴位埋线疗法

一组取结核穴、厥阴俞透肺俞、中府透云门;二组取膏肓、肺热穴。两组交替埋植羊肠线,间隔20~30日。

其它疗法

1、单方验方

(1)乌梅10枚,浮小麦15g,桑叶10g,大枣10枚,水煎服。

(2)瘪桃干15枚,红枣10枚,水煎服。

(3)轻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g,米粉90g,共为末,用纱布包裹,扑于身上。

(4)五味子为末,以唾液调,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2、常用止盗汗中药

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糯稻根、熟地、五倍子、瘪桃干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常见证型

1、心血亏虚证

证候:盗汗,心悸,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红,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固表。

常用方剂:人参养营汤。

加减:一般宜去肉桂生姜,加龙骨、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血虚甚者,加首乌、枸杞

2、阴虚火旺证

证候: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额色红,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常见方剂:当归六黄汤。

加减:汗多,加煅牡蛎、糯稻根、浮小麦;骨蒸潮热,加知母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柴胡白薇

3、气阴亏虚证

证候:盗汗,潮热,五心烦热,肢体倦怠,气短口渴,舌红瘦小,少苔,脉虚弱。

治法:滋阴益气。

常用方剂:生脉散。

加减:常加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牡蛎;烦热、口渴,加生地、丹皮、知母;气短、神疲,加黄芪;咳嗽痰多,加百部、瓜萎;痨虫感染,加黄连、百部、猫爪草、功劳叶、冬虫夏草白芨等。

常见病

1、进行性消瘦,咯血,咳嗽,午后潮热,颧红者,痨病的可能性最大,如肺痨、脑痨、肠痨、肝痨、肾痨、痨淋、喉癣等,并应有各自的不同病状表现。

2、近期有急起发病,伴高热病史者,多为温热性外感病恢复期。

3、婴幼儿多汗,并有烦躁、易哭、夜惊、枕部秃发、肌肉松软等症者,多为佝偻病,宜作钙磷乘积、碱性磷酸酶等血生化检查及X线骨质摄片检查,以确定诊断。

4、恶核、血癌等病过程中,亦可见盗汗症状,在排除痨病等情况下,应作有关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