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小儿脾胃虚寒证,中医病证名。又名小儿脾胃阳虚证、小儿脾胃阳气不足证。指小儿脾胃不仅功能减退,而且脾胃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失职而出现的一派虚寒现象。多因乳食不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失养损伤脾胃阳气所致。常见于积滞、慢性泄泻、呕吐、胃脘痛、慢性水肿等疾病中。

病因

多因乳食不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失养损伤脾胃阳气所致。

临床表现

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肢体浮肿,纳减腹胀,大便稀薄,口淡不渴,脘腹隐隐作痛,喜按喜温,小便不利,舌淡质嫩,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或指纹淡。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生姜草果木香附子陈皮等。

常见病

1、积滞

症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脘腹隐痛,喜温喜按,泄利清谷,口淡不渴,舌质淡嫩,舌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或指纹青淡。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丸(《伤寒论》)。

2、慢性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每于食后腹泄增多,纳呆食少,脘腹胀闷不舒,腹中冷痛,面色萎黄,神疲倦怠,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或指纹淡。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如滑泄不止可兼用四神丸(《妇人良方》)。

3、呕吐

症见食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吐,呕出物多为痰水食物,不酸不臭,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水,或大便溏薄,小便清和,口唇色淡,舌苔薄白,脉象沉迟,指纹淡青。治宜温中散寒,益脾安胃,方用理中丸加丁香茱萸

4、胃脘痛

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休,或遇天气变凉,或食入生冷寒凉食物,可引起剧烈疼痛,喜暖喜按,遇温痛减,且见口鼻气冷,手足不温,口不渴或吐清涎,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而无力。2治温中散寒,和胃理气,方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吴茱萸、青皮木瓜厚朴、元胡之属。如寒盛而痛甚,四肢不温,可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以扶助阳气,温散阴寒。

5、慢性水肿

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滑,脉象沉缓。治宜温阳健睥,行气利水,方用实脾散(《济生方》)。

转归预后

疾病发展到脾胃阳虚阶段,常提示病情较重,且阳虚无以蒸化水液,又可见到水湿潴留等病变,如湿聚为痰为饮,或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等。且脾胃阳虚,久则可以累及肾阳,又可发展为脾肾阳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