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阳虚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5

心肾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心与肾的阳气亏虚,失却温运,以畏冷肢凉,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腰膝酸冷,舌淡紫,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多见于素体阳虚之人,或久病常见于水肿、惊悸、怔忡、胸痹等疾病中。西医学的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慢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炎、肾病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见本证。

病因

多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肾阳亦虚;或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痠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弱。

症情分析

肾阳不振,蒸腾气化无权,水液内停,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肾阳虚,不能温煦腰膝,则腰膝冷;肾阳虚不能温煦心阳,水气上犯凌心,以致心阳不振,心气鼓动乏力,则心悸怔忡,胸闷气喘;温运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唇甲青紫,舌质淡紫;心肾阳虚,形体失于温养,脏腑功能衰退,则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苔白滑,脉弱,为心肾阳虚,水湿内停之象。

常用中药

党参人参黄芪桂枝、炙甘草附子肉桂干姜茯苓白术等。

针灸疗法

1、针刺

主穴取心俞、肾俞、内关、足三里,配穴取水分、阴陵泉、水泉、曲泉。手法取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提插与捻转配合,每日针刺一次。

2、艾灸

取上穴用艾条灸,每次10一20分钟,每日灸一次。

常见病

1、水肿 

临床表现为阴水,其肿势较甚,水邪泛于周身,按之凹陷不起,并见肢冷畏寒,心悸短气,胸闷心痛等症。盖心为君火,肾藏相火,心阳不足可致肾阳虚衰,心肾阳虚,命门火衰,则水湿逗留。治宜温补心肾,利水消肿,方选保元汤(《景岳全书》)和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2、惊悸、怔忡 

表现为心悸气短息促,肢冷浮肿;其心悸以心中空虚,惕惕易惊,悸动不宁,动则尤甚。多由阳气不足,水饮上逆所致。治宜温阳利水,镇逆定悸,方选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合四逆汤(《伤寒论》)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加减。

3、胸痹 

多由心肾不足,鼓动无力,血涩不行,症见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或伴疼痛,舌色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脉结代。治宜温阳宣痹,通络化瘀,方选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去厚朴、枳实加干姜、细辛

预防调护

1、在心悸怔忡严重时,要保持病房安静通风,冷暖适宜,要有充足阳光。尽量少探视病人,以免干扰休息静养。

2、如果水肿较剧,则需要卧床休息,肿甚则宜半卧位;长期卧床者,耍预防褥疮,已发生褥疮一定要迅速处理,以期早日痊愈。

3、水肿病人要详细记录饮水量和尿量,如果24小时尿且少于500ml,要警惕癃闭、关格的发生,要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以便能迅速处理。

4、心肾阳虚者,脾胃功能亦差。常见脾湿内生,舌苔厚或腻,病人食欲差,因此口腔的护理极为重要,饭前饭后都要漱口,保持口腔的卫生。

转归预后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肾危先天之本,为十二经脉之根,元阴元阳之所系。因此,心肾阳虚证进一步发展,阳微阴盛,则可出现大汗淋漓,汗出清稀而冷,畏寒倦卧,四肢厥冷、神昏、脉微欲绝等症。治疗宜回阳救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