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急后重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里急后重,症状名。排便前腹部疼痛,欲便而迫不及待称里急,排便时窘迫而排出不畅谓后重。两者同时并称里急后重,是痢疾病症中的一个主症。其病因多饮食不洁有关。可由许多疾病引起如细菌性痢疾、直肠的炎症和肿瘤、乙状结肠炎症和肿瘤、息肉、盆腔的多种病变等。

病因

1、感受外邪

暑湿寒湿以及疫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郁蒸,或寒湿郁滞,气血阻滞气血与暑湿,寒湿以及疫毒相搏结,化为脓冻或白冻,结于肠中,致肠道升降气机逆乱,升降失常,糟粕便不能正常排出体外,故出现里急后重之感。

2、饮食所伤

饮食不洁或误食不洁之物,其人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湿热内蒸,腑气阻滞,气血凝滞,化为脓血;或伤于饮食,积于肠中不化肠中气机升降受阻,亦可出现里急后重。

3、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或病久正气受损,损伤脾胃中气,致令脾胃升降无力,或感受寒湿之邪,或湿热痢疾过服寒凉之品克伐中阳,每成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粪便为之变,而成里急后重之感。

4、内伤七情

七情内伤与痢疾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因郁怒所伤,肝气犯脾,气滞血瘀,饮食难化,日久胶结,可渐成下痢赤白黏冻,里急后重;或因优虑伤脾,运化失职,饮食停滞,与气血胶结而酿成痢疾。在临床上,此为休息痢的主要诱发因素。

针灸疗法

取穴合谷、天枢、上巨虚、曲池、中脘、气海。湿热里急后重加阴陵泉、中极;气滞里急后重加地机、太冲;气虚里急后重加气海、关元;津伤血虚里急后重加三阴交、血海;如脱肛加灸百会,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

其它疗法

1、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感染者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切开排脓。

2、禁食刺激性食物,直肠黏膜有糜烂、溃疡或炎症这,可外用附方角菜酸酯栓或复康新液保留灌肠,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

3、肾虚体弱中气不足者也可以用补中益气丸,或十全大补丸等补气药物。

常见证型

1、湿热蕴结证

证候: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和血导滞。

常用方剂:芍药汤木香槟榔丸加减。

加减:夹表邪者可加葛根荆芥防风;热重者加白头翁秦皮马齿苋;夹有食滞者

加焦楂,神曲,炒二芽;体弱者可去大黄

2、寒湿阻滞证

证候: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中脘饱闷,头身重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行气散寒

常用方剂:胃苓汤加味。

加减:若寒邪较重者,可加炮姜、枯梗;并可加当归白芍等和血之品;若气滞腹胀较重者,可加木香、槟榔枳壳山楂以行气导滞。

3、脾胃虚寒证

证候:久痢不愈,下痢稀薄,带有白冻,腹部隐痛,口淡不渴,食少神疲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法:温中散寒,健牌化湿。

常用方剂:理中汤加减。

加减: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助干姜温中散寒之功;湿甚者加苍术、蔻仁、薏米,以化湿健脾燥湿之力;若兼气滞甚者加木香、枳壳,以调气和胃。

4、正虚伴湿热滞积证

证候: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饮食减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弦细。

治法:健脾温中,佐以清热化湿,调气导滞

常用方剂:连理汤加味。

加减:气滞重者加枳壳,青陈皮;湿热重者加白头翁,黄芩,葛根;赤痢多者加地榆;若湿热挟有滞积者须加大黄炭以清热导滞,方显功效。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作,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温脾汤加减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其中大黄为必用之品。若在休止期,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香连丸健脾益气,兼清湿热以巩固疗效。

5、肝木乘土证

证候:由七情郁怒而起,里急后重,下痢白冻,腹痛阵阵,痛随痢减,腹中雷鸣,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常用方剂:痛泻要方加减。

6、阴虚痢

证候: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作痛,里急后重,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肠。

常用方剂:黄连阿胶汤去鸡子黄加当归、炮姜及甘草

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可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如见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早莲、地榆炭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皮以清解湿热。

常见病

1、里急后重兼腹胀痛,下痢脓血则多为痢疾。

2、兼左下腹刺痛,或疼痛固定不移,或局部癥积压痛,或下血秽浊奇臭,则多为直肠肿瘤。

3、若兼小腹胀满疼痛,小便癃闭不利,则多为前列腺肥大。

4、若兼下腹疼痛,寒热起伏,肌肤甲错等症,则多为阑尾脓肿,或盆腔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