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呕血,症状名。又名吐血,是指血由胃或食管等上消化道而来,经口呕出或吐出的症状。呕血可由肝胃积热、脾气虚弱、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使胃络受损,胃失和降所致。呕血的常见病种有胃瘅、胃疡、胃癌、鼓胀、肝癌、血溢病、疫斑热、肾衰等。临床若对导致呕血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呕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药食所伤
服食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嗜食辛酸炙搏之品,致热毒蕴结于胃,胃火内炽,扰动血络而外溢;或因嗜食肥甘,饮酒过多,或暴饮暴食,以致食滞胃腑,湿热郁结,久郁化火,灼伤胃络,血随胃气上逆而发生呕血。
2、情志化火犯胃
郁怒伤肝,或长期情志抑郁,气郁化火,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或素有胃热,复因忧思恼怒,郁而化火,助长胃热之势,火扰血动,气逆血升以致呕血。
3、邪热损伤血络
湿热或暑湿疫毒之邪蕴于肌腠,窜入经脉,或直犯中焦肝胆,暑湿化火,迫血妄行;或经虱、蚤叮咬侵入血脉,疫毒侵淫,深入营血,血随胃气上逆而致呕血。
4、脏腑功能衰败
久患心、肝、肾等脏病变,脏气受损,气血失和,甚至五脏元气衰竭,气无力摄血,血溢脉外,蓄于胃腑,随胃气上逆;血溢病、紫癜病、髓劳等,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致肝失藏血、肾不能生髓化血、脾失统血,血溢脉外;突遇颅脑损伤、水火烫伤、血脱、液脱等危重病症,津液气血大量急剧耗失,血脉空虚,气随血脱,气不摄血,溢于胃腑,上逆,均致呕血。
5、血瘀胃脘
腹内垴积已久,致气血瘀滞胃脘,血行不畅,血不循经,复因气机阻胃气上逆,瘀血随上逆之气上溢而致吐血;瘀胀络薄,易为辛辣、生硬食物所伤,络破血溢而发生呕血。
病机
呕血之出血部位多在胃与食管,但病变常与肝、脾等脏有关。病因病机主要有火、热、虚、瘀诸端,导致胃络受损,血溢脉外,血随气逆而致呕血。
针灸疗法
选用上脘、大陵、郄门、神门、胃脘穴,或中脘、内关、合谷、足三里,组交替运用,根据虚实施补法或泻法,留针20-30分钟。
其它疗法
1、急救处理
(1)令患者安静卧床,勿活动。
(2)暴吐血易致血脱,应注意及时发现,并予输血、输液,可选立止血、善得定、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等,进行静脉滴注、缓慢推注或肌内注射。或胃镜下止血,如经治无效,可考虑行手术止血。
(3)吐血不止,伴肢冷、脉微者,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2、常用中成药
紫地合剂、大黄醇提片、云南白药、三七粉、百宝丹、止血胶、阿胶补血冲剂、归脾丸等,可随证选用。
3、常用止血中药
三七、藕节、小蓟、地榆、紫珠草、大黄、侧柏叶、生地、水牛角、棕榈炭、白茅根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4、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1g,每日3次。
(2)三七粉3g,每日3次。
(3)十灰散10g,每日3次。
(4)大黄醇提片(粉)3g,每日3次。
(5)紫地合剂(紫珠草、地稔草等)50mL,每日4次。
(6)乌芨散6g,每日2~3次,并可加入云南白药0.5g,吞服。
常见证型
1、胃热炽盛证
证候: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量多、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膩,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火,凉血止血。
常用方剂: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
证候: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嘈杂泛酸,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常用方剂:丹梔逍遥散。
加减:常加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口苦、苔黄腻,加龙胆草、黄芩。
3、湿热中阻证
证候:吐血,胸闷泛恶,身热不扬,头身困重,不欲饮食,大便秘结或溏,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
治法:清热化湿,和络止血。
常用方剂:枳实导滞丸合四生丸。
4、血热动血证
证候:吐血量多色鲜红,身热不退,甚则头胀目赤,面红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汤。
加减:常加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身热、面红、气粗,加黄芩、山栀;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厚朴。
5、瘀阻胃络证
证候:吐血色暗红,或夹有食物残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胁下有痞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边有斑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血。
常用方剂:膈下逐瘀汤。
加减:常加三七、蒲黄、白茅根。
6、阴虚火旺证
证候:吐血色红或暗,胃脘灼痛,入夜为甚,手足心热,潮热颧红,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常用方剂:玉女煎。
加减:可加丹皮、侧柏叶、白茅根;胃脘灼痛,加生地、山栀、黄芩。
7、外伤络损证
证候:刀枪或跌坠等伤腹,卒然吐血,色多鲜红,或血成块色紫,体表多有外伤疼痛,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和络止血,活血化瘀。
常用方剂:泽兰汤合黄酒调服七厘散。
加减:可加紫珠草、地榆、侧柏叶等。
8、气不摄血证
证候: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脾摄血。
常见方剂:归脾汤。
加减:可加侧柏炭、蒲黄炭、干姜炭、灶心土;胃脘疼痛,加延胡索、郁金。
9、脾胃虚寒证
证候:吐血色暗,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胃。
常用方剂:黄土汤。
加减:畏寒、肢冷,去黄芩,加干姜炭、肉桂;大便溏薄,加山药、党参、茯苓。
10、气血虚脱证
证候:吐血量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厥冷,汗出身凉,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
常用方剂:独参汤。
加减:可加干姜炭、侧柏炭、乌梅炭;肢厥、身凉,加附子、肉桂。
常见病
1、呕血量多常致血脱,且有的在呕血之前便有面色苍白、心悸头晕、冷汗、昏厥等症,应注意及时发现和抢救。
2、有肝著、肝积、肝癌病史,因进食粗糙食物、负重用力而诱发,大量呕血,血色鲜红,体查腹胀如鼓,腹部青筋显露,肝掌,蜘蛛痣者,多为鼓胀等病所致血管破裂。
3、年龄较大,少量持续呕血或黑便,伴有上腹疼痛,消瘦逐渐加重,应考虑胃癌、食管癌之可能,X线钡餐或内窥镜有助于发现病灶,活体组织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4、既往有节律性空腹痛或夜间痛,因休息、进食、服用制酸药而缓解,呕血后疼痛反而缓解者,多为胃疡。
5、摄人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或颅脑损伤、血脱、液脱等危重症出现呕血者,多为胃络暴伤所致。
6、呕血、发热,或伴神昏谵语、黄疸,而无胃脘痛者,多属全身温热病所致,如疫斑热、肝瘟等。
7、呕血同时伴有其他部位出血,而不伴胃脘痛者,多为血溢病、紫癜病、髓劳、血癌、肝瘟等所致,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检查异常有助于确诊。
8、呕血而伴胃脘痛、发热者,多为胃瘅等病。
9、腹部内伤见呕血者,有明显的腹部外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