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中药特性
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还用于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茵陈蒿的原文】
茵陈蒿,味苦,平。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茵陈
【茵陈蒿的注释】
[1]茵陈蒿:《御览》作“因尘”脱“蒿”字。
[2]味苦平:《御览》脱“平”字。《本草经解》作“气平,微寒,味苦,无毒”。
[3]热结:《御览》脱“热”字。
[4]耐老:《御览》作“能老”。“老”字后,《纲目》有“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注为《本经》文;《本草经解》有“面白悦长年”注为《本经》文,《大观》、《政和》、《森本》、《孙本》、《顾本》皆不取此等文为《本经》文。又“老”字后,《孙本》有“生邱陵阪岸上”。
茵陈
【茵陈蒿的译文】
《本经》说,茵陈味苦,性平。可祛除风、湿、寒、热诸种邪气,治疗黄疸(身如橘皮黄、巩膜黄、尿黄为主症)。长期服用能使人身体灵便,还能补益元气,延缓人体衰老。
【茵陈蒿的形态分布】
1-143茵陈蒿
菊科茵陈蒿。半灌木。茎直立,基部木质化,紫色,多分枝,幼苗密被灰白色柔毛。基生叶有柄,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或掌状裂;茎生叶无柄,裂片细线形或毛管状,枝端叶渐短小,无毛。头状花序球形,多数集成圆锥状;花淡绿色,杂性,雌花6~10朵,柱头二裂叉状。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主产陕西、山西、安徽等地。生于山坡、河岸、沙砾较多地。药用去根幼苗。春季采挖。
1-144滨蒿
菊科滨蒿。为一或二年生草本。基生叶有长柄,较窄,裂片稍卵状;茎生叶线形。头状花序直径约1mm,无梗或有短梗;花杂性,外层雌花5~7朵,中部两性花约4朵。8~9月开花。主产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喜生于砂地、河岸及盐碱地。全草去根入药,是茵陈的一种来源。春季采挖。
【茵陈蒿的药材特征】
1-145茵陈蒿 茵陈蒿片
药材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多扭曲或巳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去掉表面白毛后,可见明显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呈粗线状(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有特异的清香气。味微苦。
茵陈
【茵陈蒿的附方】
1.茵陈蒿汤: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尽黄,黄色鲜明,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口渴,腹微满,大便秘,小便短赤者。茵陈18克,栀子15克,大黄6克。水煎,分3次服。(《伤寒论》)
2.茵陈四逆汤:治发黄,肢体冷逆,腰以上自汗者。菌陈60克,附子1枚,干姜45克,甘草30克。水煎,分2次服。(《医垒元戒》)
相关方剂
清热利湿退黄。
相关偏方
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黄疽,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
酒疸。
相关食疗
健脾益胃,和中利湿。适用于脾胃不和、不欲饮食、小便不畅、大便溏泄等病症。
健补脾胃,利胆退黄。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对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作用。
健补脾胃,利湿助食。适用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病症。
清热利湿,疏肝和胃。适用于小便黄浊、胃脘痞满、食欲不振等病症。
适用于单纯性口腔黏膜溃疡。
相关茶方
对清热利湿、预防肝炎有很好的作用。
相关资讯
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还用于传染性黄疸型...
茵陈蒿利尿、清热、退黄疸,是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苗;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