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消瘦,症状名,是指以体重减少10%以上,肌肉瘦削、皮肤枯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多因脾胃气血亏虚或病气消耗等所致。常见于疳病,痨病,厌食,脾痿(消)、黑疸等劳病类疾病,晚期蛊虫病等寄生虫病,鼓胀,恶性肿瘤及各种久病患者等。临床若对导致消瘦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消瘦待査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摄食过少,生化乏源

形体赖脾胃化生气血而充养,因贫困少食而摄食过少,或因病损及脾胃,恶闻食味而厌食,脾胃生化无源,气血精微无以形成,形体不充而消瘦。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暴饮暴食,恣食肥甘,脾胃功能受损;小儿伤乳伤食,积滞日久,发为疳病,形体不充。

3、耗损过多,营精亏虚

虫体寄生,耗吸营精,气血亏少,机体失其充养;产时血脱血不养精,精不充髓,不能化生精血而充养形体;瘿气、消渴等病,内热耗灼阴血,形体失却气血津液充养。

4、久病卧床,机体衰弱

胃气虚损,磨谷无力,脾气不升,散精无权,气血精微无以化生,不能奉养形体,导致消瘦。

5、恶性肿瘤

邪盛于内,耗损气血精津,形气俱损。

6、命门火衰

气化推运无力,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竭乏。

病机

人体主要依赖于脾胃化生精微和气血而得以充养,消瘦是五体形气不充的表现。消瘦主要是由于气血津液生成不足与病气耗夺,以致形体失充而形成,其症与脾胃肝肾均有关,而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针灸疗法

1、体针治疗

肾俞、章门、足三里、三阴交等为首选穴,采用补法。

2、穴位注射疗法

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鹿茸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人参注射液行位注射。

其它疗法

1、常用中成药

(1)人参健脾丸,每次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2)龟鹿二仙胶,每晨服6g,温水调化,淡盐水送服。

(3)香砂六君子丸,每服9g,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适用于疲倦乏力、呕吐脘闷、纳减消瘦者。

2、西药治疗

可根据病情输全血或采用成分输血,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脂肪乳药物,适当补充A族、B族、D族维生素。对食欲较差的患者可用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比利等促进食欲。

常见证型

1、气血两虚证

证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淡白或萎黄,头目眩晕,唇甲色淡,心悸失眠,纳呆厌食,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

常用方剂:人参养荣汤。

加减:烦躁失眠,加磁石、夜交藤、桂圆肉、龙齿;汗多,加龙骨牡蛎

2、脾虚营亏证

证候:形体枯瘦,面色黄暗无华,发结如穗,精神委靡,肢体倦怠,目无光彩,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溺如米泔,舌淡,苔薄腻,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营。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

加减:气短乏力,加黄芪;便泻不止,加豆蔻;气虚内脏下垂,加黄芪、柴胡升麻

3、肺肾阴虚证

证候:消瘦,咳嗽痰少,或痰中夹血,咽干或声嘶,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肺肾。

常用方剂:麦味地黄丸,或百合固金汤。

加减:五心烦热,加银柴胡地骨皮;痰中夹血或血量较多,加仙鹤草、田三七、黑山栀、侧柏叶

4、肾阳虚证

证候:形体贏瘦,面色黧黑,足冷跗肿,耳鸣耳聋,足膝软弱,小便清长,腰脊疼痛,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补肾阳。

常用方剂:十补丸,或右归丸。

加减:宜去丹皮,加细辛;下肢肿甚,加车前子茯苓防己;腰背疼痛、转侧不利,加杜仲桑寄生补骨脂

5、肾虚髓亏证

证候:下肢消瘦,筋骨痿弱,腰膝酸软,步履乏力,头晕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精髓,强筋壮骨。

常用方剂:虎潜丸。

加减:常加人参、鹿茸、巴戟天;脚弱乏力,加牛膝、薏苡仁;虚热汗多,加地骨皮、麻黄根、龙齿。

6、胃燥津亏证

证候:消渴,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怠倦乏力,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无力。

治法:滋阴益胃。

常用方剂:玉液汤。

加减:咽燥烦渴,加生地、玄参知母;小便频数、夜尿清长,加益智仁乌药

7、胃热炽盛证

证候:形体消瘦,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口臭齦肿,齿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

常用方剂:清胃散,或玉女煎

加减:牙痛齿衄,加玄参、白茅根

8、肝火炽盛证

证候:形体消瘦,胁痛口苦,心烦易怒,耳聋耳肿,头晕目眩,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

加减:心烦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头昏眼胀,加白芷、牛膝、夏枯草

9、虫积肠道证

证候:面黄体瘦,胃脘嘈杂,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睡中磨牙,面部或白睛见虫斑,或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甚或腹部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蝈虫,舌淡红,苔黄脉弦。

治法:驱蛔杀虫。

常用方剂:化虫丸

加减:手足厥冷、腹痛时作,加乌梅、蜀椒、细辛。

常见病

1、婴幼儿形体干枯羸瘦、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胀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者,为疳病。

2、小儿形体消瘦,食欲异常,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大便镜检有蛔虫卵者,为蛔虫病;其他寄生虫病,亦可见消瘦。

3、小儿颈项多个肿块,累累如串珠,形体消瘦,伴潮热、盗汗者,为瘰疬;咳嗽咯血,伴消瘦、潮热、盗汗者,为肺痨。

4、妇人产时失血,产后性征萎缩、性欲减退,毛发脱落,消瘦、眩晕者,为血风(产)劳。垂体前叶功能检査,提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水平降可确定诊断。

5、消瘦,乏力,食欲明显减退、恶心、偶有呕吐、血压降低,皮肤和粘膜呈黧黑改变,血钠和血糖降低,尿17-酮类固醇和17-羟皮质类固醇降低者,为黑疸。

6、消瘦,伴怕热、多汗,心悸,眼胀,颈部肿、闻之有血管音,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升高,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者,为瘿气。

7、消瘦,伴多食易饥、多饮、多尿,空腹血糖增高,糖耐量试验和尿糖阳性者,为消渴。

8、因长期厌恶饮食、明显消瘦、神疲乏力为主要表现者,为厌食。长期腹泻,或久不欲食,或胃痞、胰胀等脾系慢性久病及胃肠手术等,而致明显消瘦、疲乏、腹胀、面白为主表现者,多为脾痿。

9、慢性肝病、晚期蛊虫病等演变成之鼓胀,各种慢性久病等,其形体一般均表现为消瘦,应注意明确原发病的诊断。

10、患者年龄较大而近期逐渐消瘦,又无其他明显疾病时,应考虑恶性肿瘤之可能,须进一步详细检查。

预防调护

加强营养,多食富含优质蛋白食物。避外邪,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