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食滞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小儿脾胃食滞证,中医病证名。指由于乳食不节,戕伤脾胃,食停胃脘,由此所产生的以厌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泄泻为主证的证候。常见于呕吐、泄泻、胃脘痛等疾病中。西医学中的婴幼儿腹泻、急性胃肠炎及营养不良等病程中可见本证。

病因

常因小儿乳食不节或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生冷及难以消化食物;或脾虚夹积所致。

临床表现

吞酸嗳腐,恶心呕吐,胃纳减少,脘腹胀满,或腹痛拒按,大便不调或酸臭不化,舌苔或垢或腻,脉沉实紧滑,指纹紫滞。

常用中药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地骨皮栀子人参白术、 甘草、陈皮、木香砂仁、茯苓。

针灸疗法

1、针刺

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梁门,平补平泻法。

2、耳针

取食道、责门丶牌、宣肠下段等穴,浅刺不留针,或压王不留行籽或绿豆。每日或隔日一次,3-4次为一疔程。

3、推拿

清板门、运内八卦、清大肠、补脾土、分腹阴阳、拿肚角、按弦走搓摩揉天穴。摸腹,按顺时計方向轻摩痠部,3-5分钟,促使肠道气机运转,排出积气与积食,而使腑气通畅。

其它疗法

1、外敷法

用豆豉、生姜葱白、食盐各等分,一同炒热,用布包裹,以摩熨肚腹治疗积滞内停,腹部满痛者。

2、取嚏探吐

乳食停积胃脘时日不久,邪在中焦不得下行,小儿出现呃逆酸腐症,且体质壮实者,可取羽毛探吐法,用手指、棉签或压舌板之类刺激咽部探吐,吐出积食后;勺少许淡盐汤,以养胃气即可,但操作时,谨防损伤小儿咽部粘膜。

3、灌肠疗法

猪胆2枚,取汁盛放于碗中,隔汤炖透,用时加开水配成50%胆汁液,以40毫升左右灌肠,或用蜂蜜适量,微火煎,手捻作锭,置于谷道中。上二法,适于乳食内滞,胃肠燥热,大便干结者。

4、饮食疗法

若呕吐、腹泻症状显著者,可暂时禁食,母乳喂养儿暂泞哺乳。并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人工喂养儿暂停1-2次喂养。禁食时间不要超过6-8小时。停上禁良后,人工喂养儿煎·先绐米汤,稀释的牛乳。母乳喂养儿可逐渐延长每次喂奶时间,病情好转后应稳步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

常见病

1、呕吐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吐物或为酸臭乳片,或为不消化的食物,口气臭秽,腹胀不舒,不思乳食,手足心热,身发微热,舌苔厚膩,脉沉滑,或指纹暗滞。此因小儿乳食过饱,致使胃不受纳,脾不健运,升降失调,上逆而出,遂成呕吐。治法总宜消食导滞,伤乳用消乳丸(《证治准绳》),伤食用保和丸(《丹溪心法》)。

2、腹泻

临床表现大便稀薄,腐馊臭秽,泻后痛减,腹胀肠鸣,脐周痛疼,舌苔白膩,脉象沉滑,或指纹紫滞。此为乳食过度,食滞乳积,运化不及,发为泄泻。治法总宜消食导滞,伤乳用消乳丸(《证治准绳》),伤食用保和丸(《丹溪心法》)。

3、胃脘痛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吞酸噯腐,或吐或泻,吐泻后痛减,舌苔白膩,脉象沉实或滑紧。此乃饮食不调,寒热失宜,饥饱失时,胃失调和,以致胃脘疼痛,治宜消积导滞,行气止痛,方用保和丸加味,甚者用小承气汤(《伤寒论》)下之。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调理,合理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富有营养而易消化,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炙煿、生冷瓜果、偏食零食及妄加滋补。

2、根据小儿生长发育要求,按顺序添加辅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进行。切忌辅食添加过多过快,以免脾胃纳化不及而积滞不化。亦不可逾期不予添加,而使婴儿脾胃运化功能薄弱而不能增强。

3、若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脾胃积滞者,要注意床边隔离,洗手等措施,防止相互传播。对衣物、尿布、用具及便盆应分类消毒,污物放入污物桶内。若腹胀明显者,可试行腹部热敷,或肛门排气。

4、乳食内积患儿应暂时控制饮食,给予药物调理,积滞消除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转归预后

本证在病机演化过程中,常因脾胃失健,乳食精微无从运化,脏腑气血缺乏供养,渐至身体羸弱,气液亏损发为疳病。临床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焦稀,潮热自汗,肚大脐突,或酷嗜瓜果、咸酸、炭末、泥土等。病机复杂,心、肝、肺、肾各脏均可随之产生病变,所以早期预防和治疗脾胃食滞证,不仅可以增强儿童体质,而且可以防微杜渐,避免产生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