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病解: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有月经开始就发生的经期腹痛;继发性痛经则是指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两种痛经的原因不同: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作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腹痛。继发性痛经多数是疾病造成的。中医认为痛经多是由于气滞血瘀及虚寒引起的。
用具:艾条,打火机
穴位定位:
【肾俞】图5-21a
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图5-21b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归来】图5-21c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阴陵泉】图5-21d
位于小腿内侧,胚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图5-22a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太冲】图5-22b
位于足背部,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近端)凹陷处。
灸法:
灸法悬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痛经严重的话可以在月经前3天连续灸3次效果更好。
小贴士:
痛经食疗方
鸡蛋当归姜汤
做法:将当归、干姜、陈皮加水煮沸30分钟,去渣留汁,将鸡蛋打散后和米酒、红枣一起放入汤汁,再煮沸至红枣烂。
治疗效果:主要治疗痛经致气血虚弱。
山楂桂枝红糖汤
做法: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 入红糖,调勾,煮沸即可。
治疗效果: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功效,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及面色无华者。
痛经艾灸穴位
痛经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温经化瘀,理气止痛。
温经活血,调经止痛。
温经化瘀,理气止痛。
相关偏方
原发性痛经。
痛经偏血瘀者。
痛经。
补中益气,温经散寒,止痛止血。适用于月经来时小腹疼难忍。
行气散寒,温经止痛。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一般用药3?15分钟痛即缓。
活血散寒通经。适用于寒滞少腹而致月经不调,痛经。
活血散寒通经。适用于寒滞少腹而致痛经。
活血散寒通经。治痛经。
活血散寒通经。适用于经后腰酸、腹痛的虚寒性痛。
活血止痛,散寒化瘀。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相关茶方
温肾散寒,调经止痛。
温体理气,行气止痛。适用于月经前或月经期小腹坠胀、冷痛、腰痛等经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