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活血化瘀除湿寒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的病症。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影响工作及生活。中医认为,痛经是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身体虚弱、肝肾亏虚引起的,在相关穴位施灸可调和气血、祛除湿寒、补益肝肾,从而改善痛经的症状。
重点艾灸穴位:
【具体艾灸疗法】
方法一:艾条温和炙
取气海、中极、血海、三阴交、行间等穴位,按照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穴位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施灸者站立在患者身侧,点燃艾条的一端,火头对准穴位,距离皮肤3〜5厘米施灸,以患者感觉有温热感而无疼痛感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以灸处皮肤潮红为度。此方法要在两次月经之间进行。此灸法最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方法二:艾条温和炙
取次髎、中极、水道、子宫、地机等穴位,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穴位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施灸者点燃艾条的一端,对准穴位施灸,火头距离皮肤3〜5厘米高度,以患者感觉舒适而无疼痛感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以灸处皮肤潮红为度。此灸法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方法三:艾条温和炙
取肝俞、脾俞、肾俞、关元、命门、次膠、 水道、子宫、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穴位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施灸者点燃艾条的一端,火头距离皮肤3〜5厘米高度,火头对准穴位施灸。以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疼痛感为宜。每穴灸10〜20分钟,每 曰1〜2次。此灸法最适用于气血不足型痛经。
【小小饮食方】
山楂桂枝红糖汤:
做法: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此方温经通脉,化瘀止痛。主治妇女寒性痛经。
姜枣红糖水:
做法:将干姜、大枣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此方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性痛经及黄褐斑。
痛经艾灸穴位
痛经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温经化瘀,理气止痛。
温经活血,调经止痛。
温经化瘀,理气止痛。
相关偏方
原发性痛经。
痛经偏血瘀者。
痛经。
补中益气,温经散寒,止痛止血。适用于月经来时小腹疼难忍。
行气散寒,温经止痛。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一般用药3?15分钟痛即缓。
活血散寒通经。适用于寒滞少腹而致月经不调,痛经。
活血散寒通经。适用于寒滞少腹而致痛经。
活血散寒通经。治痛经。
活血散寒通经。适用于经后腰酸、腹痛的虚寒性痛。
活血止痛,散寒化瘀。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相关茶方
温肾散寒,调经止痛。
温体理气,行气止痛。适用于月经前或月经期小腹坠胀、冷痛、腰痛等经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