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芪的功效作用与附方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补气固表,托疮生肌。
用于治疗: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用量9?15克,大量可用至30~60克。
【黄芪的别名】
绵芪、绵黄芪。
【黄芪的生境分布】
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径1.5?3厘米,表面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毫米,先端稍圆,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有花10?25朵,小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窄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黄芪
【黄芪的性味】
甘,微温。
黄芪的附方
附方1:体虚自汗
用法:水煎服。
附方2:失血体虚:
方药:黄芪30克,当归6克。
用法:水煎服。
黄芪
附方3: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12克,党参、白术、当归各9克,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5克。
用法:水煎服。
附方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方药:黄芪30克,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15克,红枣10枚,黑豆30克。
用法:水煎服。
黄芪
附方5:脑血栓
方药:黄芪15?30克,川芎6克,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9克。
用法:水煎服。
附方6:白细胞减少症、贫血
方药:生黄芪、鸡血藤各60克,当归30克,党参、熟地黄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应减量。
相关对药
相关方剂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清热泻火,明目祛翳。
清胃泻火,生津止渴。
补气养血通乳。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相关偏方
益气升阳。适用于原发性低血压。
升阳清热。适用于风热感冒。
益气固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久治不愈者。
妊娠忽然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胎动腹痛。
脑炎、脑膜炎后遗症。
相关食疗
鲫鱼可益气健脾,黄芪可益气补虚,山药可补益肺气。三者搭配同食,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
党参、黄芪均有补气固表及健脾益胃的功效,牛肉可强健体魄、增强抵抗力。三者合用,对体质...
本品可补肝明目、益气固表,适宜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者,脱肛、子宫下垂患者饮用。
黄芪、猪肚均可补气健脾;银耳可滋阴益胃;砂仁可行气调中。诸药配伍可调和中焦,用于治疗...
黄芪可益气补虚,牛肉是增强体质的佳品。二者合用,能改善身体虚弱症状,适合体虚乏力、脾...
相关茶方
补气升阳,健脾养血,固表止汗,适用于气虚所致的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声音低下、经常出冷...
益气固表,敛汗止汗,适用于自汗、盗汗。
补中益气,养血补虚。
补气升阳,利尿退肿。
补中益气,消除烦闷。
相关资讯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最好吃些补气的食物来帮帮辛苦一夏的身体,而且这时候补气,在冬天的时...
月经,本来就是女性们每个月都要面对的难言之痛。现代职场竞争激烈,女性所面临的压力甚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代人都以窈窕、骨感为美,所以女性坚持不懈的走在减肥的大道上。可...
黄芪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又名黄耆、独根、口芪等,中医认为黄芪可补全身之气,是中医常用...
黄芪是一味常见的补气药材,补气固表的疗效显著,民间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补气固表,利尿排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补气固表,托疮生肌。 用于治疗:体虚自汗,久泻,脱...
黄芪,又名黄耆。据考证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分为两种,一种是生黄芪,一种是...
黄芪治疗肾病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慢性肾炎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尿中总有蛋白。这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