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治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


《药性赋》:味甘、酸,性温,无毒。降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本草纲目》:五石脂皆手足阳明药也。其味甘,其气温,其体重,其性涩。涩而重,故能收涩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下者,肠澼泄痢,崩带失精是也。五种治疗,大体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但云各随五色补五脏。赤白二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又下焦血分两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利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景岳全书》:味甘涩,性温平。脂有五色,而今之入药者,惟赤白二种,乃手足阳明、足厥阴、少阴药也。其味甘而温,故能益气调中,其性涩而重,故能收湿固下。调中则可疗虚烦惊悸,止吐血衄血,壮筋骨,厚肠胃,除水湿黄疸,痈肿疮毒,排肿长肉,止血生肌之类是也。固下则可治梦泄遗精,肠风泻痢,血崩带浊,固大肠,收脱肛、痔漏、阴疮之类是也。又治产难胞衣不出。东垣曰:胞衣不出。惟涩剂可以下之,即此是也。


《本草备要》:重涩,固大、小肠。甘而温,故益气生肌而调中;酸而涩,故收湿,《独行方》:煅末,敷小儿脐中汁出赤肿。止血而固下。《经疏》云: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之。其他涩药轻浮,不能达下,惟赤石脂体重而涩,直入下焦阴分,故为久痢泄癖要药。仲景桃花汤用之,加干姜、粳米。疗肠癖泄痢,崩带遗精,痈痔溃疡。收口长肉,催生下胞,《经疏》云:能去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东垣云:胞胎不出,涩剂可以下之。又云: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恶芫花,畏大黄。


《本草崇原》:石脂乃石中之脂,为少阴肾脏之药。又,色赤象心,甘平属土。主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者,脾土留湿,则外疸黄而内泄痢,甚则肠癖浓血。石脂得太阴之土气,故可治也。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者,少阴脏寒,不得君火之阳热以相济,致阴蚀而为下血赤白,邪气痈肿而为疽痔。石脂色赤,得少阴之火气故可治也。恶疮、头疡、疥瘙者,少阴火热不得肾脏之水气以相滋,致火热上炎,而为恶疮之头疡疥瘙。石脂生于石中,得少阴水精之气,故可治也。久服则脂液内生,气血充盛,故补髓益气。

《本经》概言五色石脂,故曰各随五色补五脏。


《神农本草经读》:赤石脂气平,秉金气,味甘得土味,手足太阴药也。太阴湿胜,在皮肤则为黄疸,在肠胃则为泄痢,甚则为肠澼脓血;下注于前阴,则为阴蚀,并见赤浊、白带;下注于后阴,则为下血,皆湿邪之气为害也,石脂具湿土之质,而有燥金之用,所以主之。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等症,皆温气郁而为热,热盛生毒之患,石有能燥湿化热,所以主之。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