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魂,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入药久用。


《药性赋》:味甘,平,无毒。生之则寒,炙之则温。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故有国老之称。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士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光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甘草头)主痈肿,宜入吐药。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通入手足十二经。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宏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机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生凉炙温,可升可降,善于解毒。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甘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升,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神农本草经读》: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脏腑之本气则为正气,外来寒热之气,则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矣。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得其坚之,壮之、倍之之效矣。金疮者,乃刀斧所伤而成疮,疮甚而肿,脾得补而内自满也。能解者,如毒物入土,则毒化也。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