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古籍记载

《日华子本草》:味甘。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藏宿疾,一切冷气及肠风。


《开宝本草》:味苦、涩,微温,无毒。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本草纲目》: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白者入气分,赤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以上。气血不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此药流传虽久,服者尚寡。嘉靖初,邵应苍真人,以七宝美髭丹方上进。世宗肃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矣。宋怀州知州李治,与一武臣同官。怪其年七十余而轻健、面如渥丹,能饮食。叩其术,则服饵首乌丸也。乃传其方。后治得病,盛暑中半体无汗,已二年,窃自忧之。造丸服至半年余,汗遂浃体。其活血治风之功,大有补益。其方用赤白何首乌各半斤,米泔浸液,竹刀刮去皮,切焙,石臼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亦可末服。茯苓为之使。


《本草蒙筌》:味甘、苦、涩,气微温,无毒。茯苓引使。忌猪羊血汁,恶萝卜菜蔬。主瘰疬痈疽,疗头面风疹。长筋骨,悦颜色,益血气,止心疼。久服添精,令人有子。妇人带下,为末酒调。原取名曰夜交藤,后因顺州南河县何翁服之,白发变黑,故改称为何首乌也。花采九蒸九曝,久服亦驻颜容。


《景岳全书》:味甘涩微苦,阴中有阳,性温。此其甘能补,涩能固,温能养阳。虽曰肝肾之药,然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凡血气所在,则五阴之脏何所不至?故能养血养神助气,壮筋骨,强精髓,黑须发,亦治妇人带浊失血、产后诸虚等疾。第其性效稍缓,暂服若不甚显,必久服之,诚乃延年益寿,滋生助嗣之良剂。至如断疟疾,安久痢,活血治风,疗痈肿瘰疬、风湿疮疡、及一切冷气肠风宿疾,总由其温固收敛之功,血气固则真元复,真元复则邪自散也。故唐之李翱著有《何首乌传》,即李时珍亦曰此物不寒不燥,功在地黄、门冬之上,诚非诬也。服此之后,须忌生萝卜并诸血败血等物。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