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丁疮排脓,治浮痈发背。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四: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中枯而飘者,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而坚实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


《本草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焦火。而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独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盖黄芩气寒味苦,色黄带绿,苦入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少阳证,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痞、或小便不利。虽曰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中焦脾胃之证。故用黄芩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成无己《注解》但云柴胡、黄芩之苦,以发结邪之热。芍药、黄芩之苦,以坚敛肠胃之气,殊昧其治火之妙。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阳证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似于《别录》治少腹绞,利小肠之文不合。成氏言黄芩寒中,苦能坚肾,故去之,盖亦不然。至此当发意逆之,辨以脉证可也。若因饮寒受寒,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者,是里无热证,则黄芩不可用也。若热厥腹痛,肺热而小便不利者,黄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观书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昔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又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病从便闭,服芩,连而愈。此皆热厥之痛也,学者其可拘乎?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皆以为必死也。先君偶思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上火。遂按方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中肯启,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大寒。味薄气厚,可升可降,阴也,阴中微阳。无毒。单恶葱实,勿令同煎。畏丹砂牡丹藜芦,用山茱龙骨引使。枯飘者名宿芩,入手太阴,上膈酒炒为宜;坚实者名子芩,入手阳明,下焦生用最妙。宿芩泻肺火,消痰利气,更除湿热,不留积于肌表间;子芩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内。赤痢频并可止,赤眼胀痛能消。得五味蒙蛎五味子、牡蒙、牡蛎。育妊娠,得白术砂仁安胎孕。疗鼠痿同芪蔹赤豆,黄芪、白蔹、赤小豆。治腹疼同厚朴黄连。又煎小清空膏,载丹溪方。单味而清头脑。总除诸热,收尽全功。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