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粒似豆圆,名因此得。凡资疗病,惟取其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肿痛要药;水调末服,除人马急黄捷方。敷蛇虫咬伤,去血气腹痛。


《景岳全书》:味大苦,大寒。解诸药热毒,消痈肿疮毒,杀寸白诸虫。含而咽汁,解咽喉痹痛。研末汤服五七分,解内热喘满腹胀。磨汁服,解热厥心痛。研汁涂诸热毒热疮肿痛,及诸虫热毒所伤。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苦寒。泻心火以保金气,去肺、大肠之风热。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龈肿齿痛,含之咽汁。喘满热咳,腹痛下痢,五痔诸疮,解诸药毒,敷秃疮蛇狗蜘蛛伤,疗人马急黄。血热极所致。


《本草新编》:山豆根,味苦,气寒,无毒。入肺经。止咽喉肿痛要药,亦治蛇伤虫咬。然止能治肺经之火邪,止咽痛实神。故治实火之邪则可,治虚火之邪则不可也。倘虚火而误用之,为害非浅也。或问山豆根泻喉痹之痛既神,凡有喉痛而尽治之矣,而吾子曰宜实火,而不宜于虚火。虚实何以辨之乎?夫虚实亦易分耳。得于外感者为实火,实火者,邪火之实也;得于内伤者为虚火,虚火者,相火之虚也。虽二火同入肺经,而虚实各异。实火宜泻,用山豆根泻之,苦寒以正析之也;虚火宜补,亦用山豆根苦寒以泻其火,则火且更甚,壅塞于咽喉之中而不得泻。必须用桂、附甘温之药,引其火以归源,下热而上热自消也。


《本草备要》:古名薯蓣,补脾肺,涩精气。色白入肺,味甘归脾,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阴不足则内热,补阴故能清热。固肠胃,润皮毛,化痰涎,止泻痢。渗湿故化痰止泻。《百一方》:山药半生半炒,半饮下,治噤口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王履云:八味丸用之以强阴。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子能令母实。治健忘遗精。昂按:山药性涩,故治遗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生捣敷痈疮,消肿硬。山药能消热肿,盖补其气,则邪滞自行。丹溪云:补阳气生者,能消肿硬是也。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