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游风肿毒,口气甘。 


《本草纲目》:升麻,柴胡,引生发之气上行。同葛根,能发阳明汗。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余每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神而明之,方可拘泥乎?一人素饮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无姜、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饮水,兼怀怫郁。因病右腰一点胀痛,牵引右胁,上至胸口,则必欲卧。发则大便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小便长而数,或吞酸,或吐水,或作泻,或阳痿,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得热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劳役或入房,或怒或饥,即时举发。一止则诸证泯然,如无病人,甚则日发数次。服温脾胜湿、滋补消导诸药,皆微止随发。余思之,此乃饥饱劳逸,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遂以升麻葛根汤合四君汤,加柴胡、苍术、黄芪,服后仍饮酒一、二杯以助之,其药入,觉清气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暖,头目精明,神采迅发,诸证如扫。每发一服即止,神验无比。若减升麻、葛根,或不饮酒,则效便迟。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证者,并宜此药治法治之。《素》: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窥其奥而阐其微者,张洁古、李东垣二人而见。外此,则著《参同契》、《悟真篇》者,皆与此同也。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汤,则见斑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本草以升麻为解毒,吐蛊毒要药,盖以其为阳明本经药,而性又上升故也。按《范石湖文集》云:李焘为雷州推官,鞫狱得治蛊方:毒上在,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郁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不吐则下。此方活人甚众也。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微寒。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乃足阳明太阴行经之药,凡补脾胃必此引之。若得白芷葱白同煎,又走手经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解百毒,杀百精殃鬼;释诸瘴,辟诸疫瘟邪。去伤风于皮肤,散发热于肌肉。倘太阳证俱误服,是先引贼寇破家。东垣云: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汤,是遗太阳不惟遗经,反引太阳邪气入于阳明不能解也,故曰引贼破家云。务认分明,切勿卤莽。止头痛喉痛齿痛,并中恶腹痛;理口疮疥疮斑疮,及豌豆烂疮。治风肿风痫,疗痈肺痿。故圣药为疮家之号,的药来风家之称。升提元阳,不下陷阴分;挟引诸药,同行达四经。东垣云:引葱白,散手阳胆风邪;引石膏,止阳明齿痛是也。谟按:仲景《伤寒论》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主之。夫犀角,乃阳明圣药也。又曰:如无犀角,代以升麻。其犀角、升麻气味大相远隔,何以代云?不过知升麻亦阳明经药,用之以引地黄及诸药同入阳明经尔。舍此他用,岂复能乎? 


《景岳全书》:味微苦,气平,气味俱轻浮而升,阳也。用此者,用其升散提气,乃脾、胃、肺与大肠四经之药。善散阳明经风寒,肌表邪热,提元气之下陷,举大肠之脱泄,除阳明温疫表邪,解肤腠风热斑疹。引石膏除齿牙臭烂肿痛,引葱头去阳明表证头疼,佐当归、肉苁蓉可通大便结燥。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本草备要》:轻宣升阳,解毒。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胃、脾。参芪上行,须此引之。亦入手阳明、太阴。大肠、肺。表散风邪,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风葛根能发阳明之汗;引石膏止阳明头痛齿痛。升发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长,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故补中汤用为佐使。若下元虚者,用此升之,则下元愈虚,又当填用。治时气毒疠,头痛阳明头痛,连齿颊。寒热,肺痿吐脓,下痢后重,后重者,气滞也。气滞于中,必上行而后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者,用通利药而罔效,重加升麻而反通。丹溪曰:气升则水自降。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也。久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崩中带下,能缓带脉之缩急。足寒阴痿,目赤口疮,痘疮升葛汤,初发热时可用,痘出后气弱或泄泻者可少用。否则,见点之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斑疹,成朵如绵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助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风热疮痈。解百药毒,吐蛊毒,杀精鬼。性阳气升,味甘故也。阳虚火动者忌用。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衄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圣药,如无犀角,代以升麻。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为代?盖以升麻能引诸药同入阳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下行归经耳。倘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或有参、芪补剂,须用升柴,而又恐其太升发者,升麻、柴胡并用,蜜水炒之。 
《本草崇原》:升麻气味甘苦平,甘者土也,苦者火也。主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气。太阳标阳本寒,故微寒。盖太阳禀寒水之气而行于肤表,如天气之下连于水也。太阳在上,则天日当空,光明清湛。清湛,故主解百毒。光明,故杀百精老物殃鬼。太阳之气,行于肤表,故辟瘟疫、瘴气、邪气。太阳之气,行于地中,故蛊毒入口皆吐出。治蛊毒,则中恶腹痛自除。辟瘟疫瘴气邪气,则时气毒疠,头痛寒热自散。寒水之气,滋于外而济于上,故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愚按:柴胡、升麻,皆达太阳之气,从中土以上升,柴胡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标阳,升麻兼启太阳之寒水,细辛更启寒水之气于泉下,而内合少阴,三者大义相同,功用少别。具升转周遍之功,故又名周麻。防风、秦艽、乌药、防己、木通、升麻,皆纹如车辐,而升麻更觉空通。 


《神农本草经读》:太阳标阳本寒,故微寒。盖太阳秉寒水之气,而行于肤表,如天气之下连于水也。太阳在上,则天日当空,光明清湛,清湛故解百毒;光明故杀百精老物殃鬼。太阳之气行于肤表,故辟瘟疫、疬气、邪气。太阳之气行于地中,故蛊毒入口皆吐出。治蛊毒,则中恶腹痛自除。辟瘟疫、瘴气、邪气,则时气、毒疬、头痛寒热自散。寒水之气,滋于外而济于上,故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尝考凡物纹如车轮者,皆有升转循环之用,防风、秦艽、乌药、防己、木通、升麻,皆纹如车辐,而升麻更空通,所以升转甚捷也。” 


《本经疏证》:中恶腹痛,毒之在下者也。时气毒疠头痛寒风肿诸毒,毒之在中者也。喉痛口疮,毒之在上者也。升麻所以能解如许多毒者,盖以其根内白外黑,茎叶皆青,复花白黑,是为金贯水中,水从木升,仍发越金以归功于畅水也。水者,严历之寒气也,金者,上肃之热气也,以严历之寒,包收肃之热,阳欲达而被阴束,是所以为毒也,使随木升而畅发焉,是即所谓解毒矣。观所胪诸证,虽得之不同其源,为病不一其状,归结其旨,均热收于中,寒束于外。在外者固是,内者亦未始非病,譬如伤寒中风,虽亦系外寒内热,然惟外寒是病,内热乃身中阳气,故时气及头痛寒热,皆与伤寒中风相近,而治此不治彼,则可以知之矣。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